习近平说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这些人是什么表情

22.01.2016  12:24


(图为习近平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让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一直是习近平心中的牵挂。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他曾指出:“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西藏这个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挑战和“短板”。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直接关系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年来,西藏围绕“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么扶贫?”建档立卡,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创新“合作社+能人+贫困户”“党支部+能人+贫困户”等模式,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已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转入加快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的新阶段。

   “能人”先富带后富

  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嘎冲村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格桑次仁被当地政府确定为“能人”。他自豪地说:“去年政府投入70万元的扶贫资金,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我们开始帮扶70户贫困家庭。”

  江孜县藏改乡杂吾村的普琼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书记”,十年如一日发展村集体经济,扩大氆氇生产规模,改变分散加工的低效模式,年产量近2000米的氆氇仍供不应求。十年前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氆氇之乡。

  这些“能人”有经验、有技术、有头脑。扶持他们既能让贫困家庭有工资性收入,又有分红等硬性保障收入,扶贫“拔钉子”效果明显。

   合作社带动精准脱贫

  “仅卖鸡蛋一项我们就增收2000元左右。”走进南木林县秋木乡村民拉巴扎堆的家,他便兴致勃勃地说起他家喂养的藏鸡。

  藏鸡是乡合作社免费给拉巴扎堆发放的。南木林县有养殖藏鸡的传统,该乡成立了合作社,发展藏鸡产业,为贫困户发放鸡苗,带动脱贫。南木林县计划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在秋木乡及周边5个乡镇形成10万羽的养殖规模。

  “十二五”期间,西藏认定区级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25家,培育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合组32家,覆盖现代农业、民族手工业加工和旅游观光等领域。

   易地搬迁整体脱贫

  扎囊县扎其乡德吉新村是一个新建的移民村。搬迁前,148户704人都生活在偏远的山沟里,生产生活条件差,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现金收入不足300元。扶贫搬迁初期,很多人有顾虑,不乐意来住。

  现在不同了。在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下,村民们从“等靠要”变成了“闯改创”,主动学知识、练技术,开商店、跑运输。村民白珍骄傲地说,日子过得和城里人一样了!

  “小康电”照亮了村庄,“安全水”入户了,“断头路”打通了,许多偏远地区的贫困群众出行难、发展难、商品流通难得到有效缓解。

   援藏变“输血”为“造血”

  尼玛扎西是白朗县巴扎乡的蔬菜种植户,自济南援藏干部引入大棚蔬菜成功试种后,便开始学习这门技术。现在尼玛家中有5个蔬菜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和青椒,年收入有5万多元。他高兴地说:“只要种出好蔬菜,根本不愁卖”。

  近年来,各援藏省市不断调整援藏方式,变“输血”为“造血”,打造出白朗蔬菜、林芝家庭旅馆、阿里星空旅游、拉萨净土健康产业等扶贫名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西藏共投入国家扶贫投资74.2亿元,完成规划投资的172%,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2.95%。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按照西藏扶贫攻坚规划,到2020年实现7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

  看!乡亲们都开心地笑了!(中国西藏网 文/吴庆军)

(责编: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