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让他们广为人知,习大大看望的这个少数民族有何特别之处?

26.05.2016  07:18

  据人民网报道,5月24日,正在黑龙江调研考察的习近平来到抚远、同江等地,实地考察当地民生情况,看望赫哲族群众,并登上了位于中国东北端中俄边界的黑瞎子岛。那么问题来了,总书记看望的这个少数民族,有何特别之处呢?

  首先,这个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少。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赫哲族是全国七个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他六个少数民族分别是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高山和珞巴族。据报道,全国的赫哲族人口只有5300多人,比北大、清华等高校每年招收的新生数量多不了多少。

  △习近平看望赫哲族群众。

  但是尽管人口少,赫哲族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却是相当高,还走向了世界。而且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是从同一个来源得知这个民族的。是什么来源呢?

  原来,习近平在看望赫哲族群众时说,“我是第一次到赫哲族居住的地方来,感到很亲切。《乌苏里船歌》唱的‘船儿满江鱼满舱’的美好画面早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对了,答案就是被传唱了几十年不衰的《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这首曾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教材中的歌曲,体现了赫哲人逐江而居、以渔为业的生活,已经成了赫哲族民歌的代表作,也成了赫哲族的文化象征和标志。

  △赫哲族

  据这首歌的词作者胡小石说,1962年秋天,为创作这首歌,他深入到赫哲族主要聚居地、也就是这次习近平前往的同江八岔等地体验生活,正赶上大马哈渔汛。赫哲人原始、壮阔的生活景象奠定了整首歌的基调,“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是当时的实景,并非夸张。

  这首歌最早由郭颂演唱,一度红遍全国,国内的听众只要听到《乌苏里船歌》,就知道这是赫哲族民歌,而只要谈起赫哲族,也都会提到《乌苏里船歌》。但这首歌在“文革”期间遭厄运,词曲作者胡小石、汪云才和演唱者郭颂都受到牵连。2016年5月19日,《乌苏里船歌》的演唱者郭颂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赫哲族

  赫哲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渔猎民族的古老文化。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个分支,中国北方唯一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他们自古临水而居,以渔为生,吃的是鱼、用的是鱼,穿鱼皮衣,有犬陪伴,也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

  20世纪初,赫哲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发展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烧杀和土匪的劫掠杀戮,加上伤寒、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流行,一度只剩下30O余人,民族濒于灭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衣。

  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了新生。他们被称为中国东方最早迎来太阳的少数民族,世世代代以渔猎为生,留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衣,还有天然的鱼皮画和神秘的萨满舞,以及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其中鱼皮衣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整个过程全部都是手工制作,耗时数月,一套鱼皮衣服需用鱼皮一百余张。

  △4月28日,新疆喀什阿亚格曼干村村民为习近平戴上维吾尔族花帽。

  当然啦,习近平看望过的少数民族远不止赫哲族一个: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群众,到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的东乡族群众,再到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蒙古族群众和新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群众,从祖国腹地的湘西到西南边陲的云南……正如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那样:“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团结一致,共同发展进步。”(中国西藏网 文/苏文彦 图片来源网络)

  △2014年1月27日,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乡)冬季那达慕“五畜祈福”仪式上,习近平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

(责编: 刘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