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大力度保护“高原净土”

11.03.2015  19:38

    新华社西宁3月11日电 题:中国加大力度保护“高原净土

    新华社记者李琳海 刘洪明

    “黄沙步步紧逼,草场年年退缩,对牧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居住在青海湖畔尕海滩的牧民公保加曾一度忧心忡忡。不仅对牧民,这片中国最大内陆湖泊还关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

    监测数据表明,2000年以前,青海湖沿岸的沙化土地以每年2.4%的速率扩张。大量泥沙流入青海湖中,使湖水面积逐年减小。50年内,湖水面积缩小了300多平方公里。

    如今,在距湖岸线不到5公里的克图治沙点,面积达6万亩的沙化土地大部分已被沙棘、青海云杉、青杨、樟子松等植被覆盖,4万亩流动沙丘目前已经得到固定,公保加往日的愁容舒展。

    同样高兴的,还有生活在西藏的嘎玛欧珠。“小时候堆在房前屋后的饲草、柴火都会被风吹得无影无踪。如今,雅江两岸的树越来越多,村旁的荒山也一年比一年绿。”西藏扎囊县孟卡荣村村委会主任嘎玛欧珠说。

    据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雷桂龙介绍,目前西藏各类沙化土地面积为2161.86万公顷,约占西藏土地面积的18%,同此前2004年监测相比减少6.57万公顷。截至目前,西藏共完成防沙治沙161余万亩。

    防沙治沙呈现出的效果仅仅是青藏高原生态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政府逐年加大投资力度,保护高原生态,呵护着这片对中国生态安全有着战略意义的高原净土。

    位于青海省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享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美誉。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必须倍加珍惜。要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扩大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试点,保护好三江源。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南说,2015年三江源地区的投资建设将力争10亿、完成8亿元,投资项目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有害防治、黑土滩治理、农村能源建设以及推进三江源地区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据了解,2005-2013年,中国政府投资76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全面完成。2014年,三江源二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计划投资160亿元,包括22个子项目,将于2020年完成。

    如今,走进享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只见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水天一色,湖面上水鸟嬉戏,湖边有牛羊饮水,悠然自得。

    “这几年湖水又多了起来,周边草原茂盛,鸬鹚、斑头雁、赤麻鸭、岩羊越来越多,小时候的印象又回来了。”家住“姊妹湖”附近的玛多县藏族牧民桑巴拉说。

    李晓南说,到2020年,力争完成三江源地区的退牧还草1285万公顷,治理荒漠化土地20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万公顷,植被水平覆盖富提高25-30个百分点,保护湿地面积20万公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力争重点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西藏实行了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2014年全年西藏共落实资金7.83亿元,全面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3大类10项工程。”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厅长江白说。

    目前,西藏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的县由8个增加到18个。深入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作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依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认为,恢复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关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甚至关乎整个国家未来的生态安全,因此应当从国家层面全盘考虑、组织协调,同时从区域层面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维护生态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