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两路”精神:阿沛村 名人故里迎新生

22.08.2014  13:12

   

 

    阿沛村的次仁曲宗老人,正在自家开设的农家乐内招待游客。记者 白娟 摄

    沿318国道从工布江达县向东行驶5公里,我们来到了林芝地区远近闻名的历史名村、阿沛家族庄园所在地——阿沛村。

    隔着一道草围栏,几十栋具有林芝特色的藏式楼房整齐地排列在318国道旁,加上爱国人士阿沛·阿旺晋美的名人效应,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名人故里,体验藏家生活。

    进入阿沛村,眼前的一幕让采访组一行眼前一亮。在村委会前的一座小广场上,我们看到一位身着当地服饰的妇女正在用熟练的普通话,向刚从大巴上下来的游客推销土特产品,短短几分钟该妇女身旁的土特产品已经卖出去不少,这让我们感叹川藏公路带来的“红利”是如此的丰厚。

    在村委会主任米玛的陪同下,采访组来到阿沛村最早经营农家乐的次仁曲宗老人家。

    次仁曲宗老人的房子是栋两层藏式楼房,紧邻川藏公路,房屋外部装饰和其他民居基本一致,门窗边缘刻着各种精致的传统图案,散发着藏式楼房特有的民族特色,加上各类花草树木簇拥在房前屋后,俨然是公路沿线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线。

    我们见到次仁曲宗老人时,她正在后院的伙房内忙着准备客人的饭菜。虽然已经66岁,但她还负责家中所有“后勤”工作。老人非常健谈,一边干着手中的活一边与我们聊起来。

    “2001年7月我们原来的村子由于发生洪涝灾害,全村整体搬迁到现在这个位置,我家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当时修建的。”据老人介绍,由于紧邻川藏公路,阿沛村的新生也由此开始。

    住在川藏公路旁,村民的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萌生改变传统单一的生产方式、拓宽家庭增收渠道的想法,次仁曲宗老人一家便是如此。

    “2010年,在女儿的建议下,我们投入近1万元,从县城和地区购买了床、被子等物品,并对现有的房屋进行装修改造,给路过的游客提供食宿,经营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次仁曲宗老人的大胆创业,使她成为阿沛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老人介绍说,经营农家乐的第一年,她们家就迎来开门红,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赚到了第一桶金。信心满满的次仁曲宗老人一家在随后的几年中,从硬件和软件上对农家乐不断进行改造升级,收入一年高于一年。

    村民们看到次仁曲宗老人经营农家乐收获满满,阿沛村掀起了经营农家乐的浪潮。村民们不断丰富服务项目和提高服务档次,以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村主任米玛向采访组介绍,在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下,当地村民还利用传统民族服饰、歌舞和饮食等当地民俗文化,吸引和招揽游客前来观光消费,阿沛村的知名度也逐渐打响。如今,在旅游旺季,每天到阿沛村的游客多达2000人。

    谈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次仁曲宗老人深知这一切缘于阿沛村紧邻川藏公路的地理优势。

    老人习惯称川藏公路为“大路”,时光回到川藏公路刚通车不久的上世纪50年代,她对自己在川藏公路上的第一次旅行记忆深刻。

    “在我6岁那年跟着母亲去过一次拉萨,当时我们搭上开往拉萨的部队汽车,花了大约3天时间到达拉萨。”老人记得当时每当车子颠簸或者下雨时,车上的大人都会神情紧张害怕,路途的艰险清晰地印刻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老人继续回忆:“当时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只听说过拉萨,真正到过拉萨的人屈指可数。大部分人都是骑着骡子或坐马车出行,听长辈说估计要花上7天才能到达拉萨。

    “现在坐车从拉萨到这里不到半天的时间,而且路况也越来越好,‘大路’能修建成今天这样是我们不曾想到的!”老人房前的这条“大路”,如今早已成了柏油路。

    采访组从村委会了解到,依托川藏公路的地理优势,阿沛村全力发展旅游业,村里现在有民俗演艺厅、民俗表演队以及农家乐十余家,2013年,全村旅游收入达到45万元,平均每户增收1.2万元,成为工布江达县又一个“万元村”。

    如老人所说,正是由于318国道的通车和不断升级改造,使得山里的村民和外面的世界交织在一起。

    当我们的采访接近尾声时,客人的饭菜也准备好了,这是老人家今天迎来的第一批客人。

    十几个来自内地的游客在次仁曲宗老人和她女儿热情的招待下,品尝着酥油茶、青稞酒以及其它藏式糕点,尽情享受着藏家的美好……

    阿沛村的新生让我们感叹小康生活竟是如此幸福而美妙,更情不自禁地赞叹次仁曲宗老人眼中的这条“大路”和藏家的美好生活。(丹增平措 申延青 张琪 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