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采访,一个纸媒转网络记者有话说

16.03.2017  04:11

2017年3月3日,一年一度的“两会”采访开始了。本人此次又入选“两会”记者名单,参与这每年一度的新闻盛宴,感到很荣幸。“两会”期间,来自全国各个领域和行业的精英人士和代表人士汇聚京城、共商国是。先不说各位知名代表、委员的聚光效应和粉丝效应,光是会议聚焦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种种提案议案,就让新闻媒体的从业者们兴奋不已。

在之前的10年多里,我一直是以纸媒记者的身份参与“两会”采访,虽然有一些经验,但过去只是一部相机和录音笔打天下,而这次是首次作为网络融媒体记者参与“两会”,涉及的采访模式、采访理念和采访器材成倍增加,无异于一次挑战和超越。在这几天之间,感受到很多东西,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此次采访,我对自己的家庭也有很多遗憾,在这里要感谢家人的支持。我的宝贝女儿2月20号刚刚出生,作为一个刚刚“升级”为父亲的人,竟然连陪产假都没有休完,就赶赴“两会”现场采访。

“两会”前方报道三人组。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两会”采访,首先付出的是体力和时间。每次采访都需要提前前往会场,因为“两会”的安检措施,提前一个多小时就会进行交通管制,因此,有自己车辆的记者可能还方便些。但是对于像我一样背着沉重器材,需要乘公共交通前往的记者来说,真的消耗比较大。每次都是需要至少提前两个小时赶往会场,提前进安检。稍微晚一点,很多出租车和网约车都不愿意前往人民大会堂附近了,这就就意味着没有办法按时到达采访现场。

因为本次会议,单位的采访需求很多,除了拍照、录音的采访需求外,还需要进行直播、VR摄影、微博报道等。因为记者证和一些规定的要求,本次采访,单位只有三个名额。单位为了让我们充分地利用此次采访机会,还安排了每天的采访任务,每人每天最低限度要完成3条微博报道、VR摄像、会议期间至少6场直播、每人每天1篇“两微一端”常规稿件,其中还包括一些特殊的采访需求,如采访一些著名的宗教代表人士,拍摄视频,进行主持和报道。可以说此次“两会”采访,本单位的3名记者,每个人身上至少承担了常规3个记者的工作量。

在这种情况下,我既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也感觉到一种特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每次背着沉重的器材,我是两个大包,另外两名女士也都各是一个大包,里面装着相机、摄像机、三脚架、VR摄像机、移动电源、移动WIFI、充电器、镜头、笔记本电脑等等经过一个个安检,进入会场,我们还要和同行竞争各种采访对象和采访资源。

想想,整个过程中,我自己除了有一次和伙伴们会师,吃了一顿比较匆忙的自助餐外,有好几次都没有按时吃饭,白天收集素材、采访,晚上整理采访资料、写稿,也没有时间做饭,匆匆叫个外卖解决。以至于“两会”闭幕式的最后一天,我好久没犯的胃溃疡居然又犯了。想一下,可能就是没有按时吃饭导致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即使这样,“两会”采访的这些付出,在看到自己的采访稿和结果得到认可和肯定时,顿时觉得很值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在“两会”采访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同事、同行之间的精诚团结。媒体记者是个辛苦活,谁做过谁知道。但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互相之间就有很多体谅和照顾。先不说本单位同事们之间的配合。就算是完全不相识的同行之间,也是信任满满。

就说本次会议中的一个小故事。此次“两会”不能带自拍杆进会场,但是没有说手持云台不能进,所以开幕式我们就带上了。在大会堂外场作完直播后,我就拿着器材进会场。没想到安检就被卡住了,不让带,但是也没有寄存的地方。这就意味着,为了这个几千块钱的手持云台,本次会议开幕式我就不能进场采访了。但是为了进场,也不能扔了这个云台啊?我在会场外走了一大圈,找可以寄存东西的地方,但“两会”期间寄存处都关门了。正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会场外有很多驻场外的记者同行,有个西藏电视台的小伙看上去很亲切,我就把云台交给了他,并嘱托他帮我看着一下,会后过来取。我们之间从来没有见过面,交换完手机号后才知道他也叫扎西。我就放心地进会场采访了。会后,他还着急地找我还云台。这种情况,估计也只有“两会”记者之间才存在。

还有很多摄影记者架着“长枪短炮”在二楼,或者会场后面,因为每次采访的媒体几乎都一样,互相之间都很面熟了,有的还兄弟相称,很是亲密无间。摄影记者很少出现为了机位,抢得面红耳赤的场面。当然,还有本单位的两位女士,都是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解释,就会互相补台的。因为我休了一部分陪产假才过来,所以很多会前的手续,都是麻烦她们办的。还有会议中,很多发稿,大家只要在一起的,都会署上前方报道小组的名字,谁也不会为了争功抢来抢去。

记者之间亲如兄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本次采访,对我个人来说,是首次用了如此多的新设备和新媒体工具。从设备的角度来说,此次我主要用了VR全景摄像、手机直播、摄像机、移动WIFI、相机、录音笔等,每到一个现场就随手拍下VR全景照,供后方的同事做成VR全景视频和图片互动报道;每场的开幕式、全体会议、新闻发布会,我和同事都投入地直播,虽然经验不多,有些不足,但是都尽了全力。

此次在对委员们进行常规采访的时候,除了相机拍照、录音笔录音外,还进行摄像,并制作成微视频,在网上发布。常规的采访报道,除了为杂志准备的稿件外,我们还在网站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上发布。此次就我本人,参与制作和独立制作的“两微一端”稿件共10篇,其中有7篇点击阅读量破万,有2篇破10万,1篇破20万。对我个人来说,这是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稿件在网络媒体的实时发布,并有点击量的显示。确实感受到了网络新媒体、融媒体的巨大影响力。虽然在传统纸媒工作了10多年,但是这次的感受,让我觉得必须不断开阔心胸,努力吸纳新的技术和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去感受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传媒工作挑战,那句话说的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此次采访,通过“两微一端”的稿件的读者反馈和点击量,发现受读者欢迎的、有新闻传播力的稿件,都需要平时“内功”的积累,要发现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写人所关注。同样的一份素材,编辑的角度,文字的感觉,最后标题的选择,都将影响到整篇文章的影响力。但这些能力不可能简简单单地通过模仿而得到,应该是一种综合素质的积累。和个人平时读的书,关注的东西,接触的人,生活的阅历等等,都有关系。但其中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多读书,然后就是生活了,喜欢读书,才可能有想法,有创意,谈的上视角、眼光和突破,但同时也要有生活,有了生活才知道普罗大众心里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下里巴人不见得就受人欢迎,阳春白雪也不见得就会被打入冷宫,在网上读者的趣味是很多样的。但是光看网络上的碎片信息,我想是出不来真正有价值有传播力的东西的。所以那句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许用在这个上面就比较贴切。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了这么多次的采访和报道,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但终归起来,还是一句话,要多出去走。拿起相机,走到一线,才能有机会让你发现珍贵的、值得报道的信息。虽然器材很重,虽然交通很堵,虽然琐事繁忙,但只要有心有力,迈开步子走出去,就会有收获。将所看到的理论,真正地用到实际当中,虽然有时候可能收获不是那么大,甚至是失败,但这种实践的经验可贵,失败的经验更加可贵。很多时候,寻寻觅觅当中,很有可能就会真的出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国西藏网 文、图/噶哇扎西)

采访“两会”是一种荣誉。

(责编: 吴建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