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站在“互联网+”的风口飞
新华社拉萨9月1日电(记者张京品 于佳欣)远程医疗不再是梦想,网购、开网店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不少农牧民爱上了微信语音聊天,寺庙僧人使用互联网记诵经文,传播藏文化……互联网正开启西藏百姓生活的新模式。
信息红利:从结绳记事到千里之外
“现在进行的是人工呼吸,鼻子一定要捏紧,心脏按压一定要控制好频率。”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人民医院,屏幕上是上海市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正在讲解急救知识,台下是聚精会神观看操作的医务人员。
在江孜县人民医院教室内,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援藏大夫侯坤用互联网远程培训系统对在座的医生进行培训(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2014年8月,在上海浦东新区的支持下,江孜县人民医院开始定期以远程教育的方式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每月两次。
过去,由于地处偏远,西藏医务人员接受培训一般是派人到内地学习,回来再教其他医生,周期往往很长,现在却大不相同。“原来几个月才能学到的知识,现在一周内就能更新,尤其是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对病人帮助很大。”急诊科副护士长南木真说。
远程培训只是第一步,江孜县人民医院院长格桑告诉记者,医院将于今年10月前建成并启用远程会诊系统,让“互联网+医疗”真正惠及患者。
远程会诊技术在西藏已得到应用。据西藏卫计委统计,目前西藏至少有12家区、地(市)、县三级医院与内地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开展远程医疗近200例。
互联网缩短了西藏偏远农牧区和先进医疗的距离,也改变了古老民族记忆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林芝地区墨脱县德兴乡巴登则村,村党支部书记白玛曲珍每天都用电脑整理资料,敲打文件,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时事。
“这对于依靠刻木结绳记事的门巴族先辈来说,很难想象。互联网让我了解世界。”白玛曲珍说,50年前,门巴族没有语言文字,只能靠刻木结绳记事,更别说了解千里之外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