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好转 未来建设仍需机制创新

18.11.2014  18:22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先行先试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两化三害”等问题仍然羁绊生态保护步伐,生态退化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专家建议,通过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在区域协调、生态监测、规划实施、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统筹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将之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局部生态环境呈现好转迹象

  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这里河流纵横,湖泊密布,长江、黄河、澜沧江全都发源于此,养育了中下游超过六亿人口,被誉为“中华水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频繁,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草原沙化、退化严重,水源涵养功能减退,影响恶劣而深远。

  2005年8月,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防治草地鼠害,治理黑土滩,沙漠化土地防治、退耕还林草等,一场“生态攻坚战”悄然打响……

  青海省宁可牺牲GDP,也绝不牺牲生态环境。2006年起取消对三江源地区的GDP考核,此后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确立了“生态保护第一”的鲜明导向。同时,初步建立了新型绿色考评机制,有效激发了各级政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0年,青海省先行先试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印发了《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和《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通过教育经费保障、牧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补偿等11项措施,初步建立起一套三江源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晓南介绍,截至2013年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历经8年全面收官;三江源一期工程累计保护湿地160万亩,封山育林511万亩,治理黑土滩523万亩、治理沙漠化土地66万亩,防治鼠害11781万亩。目前三江源地区高覆盖度草地以每年238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草地平均产草量比过去多年提高了24.65%,草场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明显好转。

  被誉为“千湖之县”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湖泊湿地开始整体恢复,“千湖美景”开始重现。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大伟说:“以前玛多县境内大大小小的4000多个湖泊中一半以上干涸,现在基本上都恢复了,‘千湖之县’又回来了。

  监测显示,2013年三江源地区年度水资源总量为619.4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加18.8%;长江、黄河年均径流量分布增加39.9亿立方米和5.7亿立方米,其干流水质连续9年达到或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标准,澜沧江干流青海段水质则基本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搞好三江源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专家认为,近年来三江源生态建设是我国政府的初步探索,无论项目选择、内容涵盖、建设规模等都有局限性、初始性的特点,三江源地区三分之二以上退化、沙化草地没有得到治理,鼠害、虫害、毒草害等“两化三害”问题依然严重,三江源生态退化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在地球“第三级”从事生态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相关部门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使得三江源生态治理取得一定成效。而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期,正是这里气温升高、雨水丰沛的循环期,生态好转是‘人努力’‘政策好’‘天帮忙’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修复三江源生态系统,依然任重道远。”李晓南说。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纪远说,整体而言,三江源地区尚未形成稳定的土壤保护功能,植被根系层浅,根系生长缓慢,固土能力弱,植被生态系统由东南至西北更趋脆弱,水土流失也未得到有效控制。

  长期关注三江源问题的北京大学教授吕植说,三江源一期工程由于规划时没有考虑物价因素,不少项目投资偏少、农牧民补偿过低等问题突出,加之当时生态本底数据不完整,致使投资建设规模十分有限。“修建高铁每公里投资1亿元左右,而修复三江源生态环境,当时只投资75亿元,相当于修了几十公里高铁的花费。”她说。

  “三江源地区牧草覆盖度多大、水域增加多少、高原湿地如何保护,我们还摸不太清楚。”三江源地区一位基层干部说,科学有效的生态监测系统是三江源保护建设的根基,目前依然是“短板”,怎么解决呢?既需要一批“土专家”,更需要国家部委、科研团队和大专院校合作来搞。

  记者了解到,三江源地区面积占据青海“半壁江山”,由于生态保护需要,这里所创造的产值很低,2010年实验区地区生产总值145.3亿元,仅占全省的13.4%。玉树藏族自治州扶贫开发局局长才让说,2013年玉树州稳定脱贫人口21234人,净稳定脱贫人口16910人,尚有贫困人口94681人,因灾返贫4323人。这里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率为15%,灾年高达30%-40%,改善民生需要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办主任明嘉说,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很大程度上也是“民生工程”,要让牧民切实享受到生态建设成果。若民生问题解决不了,牧民只有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超载过牧、滥砍乱伐等破坏行为将屡禁不绝,这样将导致三江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退化。

   --统筹推进四方面机制创新

  今年1月,总投资160.6亿元的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实施面积由15.23万平方公里增至39.5万平方公里,更高层次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又一崭新序幕至此拉开。有关专家和基层干部指出,应当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进行以下几方面机制创新:

   首先,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做好生态保护区域协调工作。李晓南认为,三江源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宏观性、综合性概念,应当统筹兼顾,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和分割,拓展工程实施空间范围,与环祁连山、湟水河谷地、环青海湖等生态功能区以及藏、川、甘、滇等省区建立协作协商制度,加强多层级、更深入的全流域协作交流以及国际社会合作,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其次, 贴近三江源区实际,创新科学评价机制。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专家建议,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中,应当完善技术规范评估、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加强有关立法定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以执法队伍全面加强综合监督和管理。运行经费应当通过财政预算来解决,使上述项目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开展,为国家制订投资预算、实施工程管理以及建立健全新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提供基础支撑。

   第三, 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三江源是个有国际影响的区域,在实验区建设中,‘生态优先’是第一原则,还应以人为本,站在国家治藏战略高度做好相关工作。”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说,这要求相关部门高起点提前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包括二期工程和实验区建设具体规划、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等,使之成为解决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制订完善制度措施保障相关规划科学有序地实施落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第四, 抓紧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探求生态建设新模式。青海省行政学院教育长、教授马洪波说,试验区建设启动后,健全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应当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外,还可通过碳汇交易、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方式,用市场机制筹获生态补偿资金,当地企业和中下游用水地区应该给上游和水源补给地适度补偿,还可尝试发行公益彩票,为国家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寻求新模式和经验。

  原标题:三江源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好转 未来建设仍需机制创新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