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格桑花——红原教育的变化

24.01.2017  17:11

  教育是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我相信明天这美丽的格桑花会越来越鲜艳,越来越璀璨,越来越辉煌!——贾官胜

  200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阿坝州红原县教育事业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春天。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红原县教育工作者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如今,在该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现在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国旗飘得最高的是学校,环境最优美的是学校,人气最旺的也是学校。”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红原县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完成了校点布局调整,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教育得以协调发展;实现了全县“两基”攻坚目标,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保障,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减轻了农牧民群众的负担;教育工作者对民族教育事业信心倍增,敬业奉献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各族群众求知识、求发展的热情高涨,重教、兴教、支教的社会氛围全面形成,民族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金色高原(吴和政摄)

   家长们的欣喜

  周末,上午11点,红原县邛溪小学,虽然离放学还有一个小时,但在学校的大门外,已经挤满了前来接学生的家长。有的家长坐在摩托车上聊着家常,有的急切地站在大门口等候。“我是来接我的两个小孙孙的,又有几天没见到他们了。”尼玛大叔高兴地告诉我,“我家离学校远,以前每天都要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遇到大雪或天气不好的时候,就会耽误孩子上课。现在好了,娃娃们都在学校吃住了,只是周末或放假才来接。”“娃娃们在学校吃得好,住得也好,老师还教他们自己洗头、洗衣服,他们的自理能力也一天比一天强了”,“就是,娃娃们懂事了,学习成绩也更好了”,家长们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邛溪小学新面貌

  在党和政府民族教育政策阳光的普照下,红原县过去低矮、破旧的土房已经变成了崭新的楼房。步入邛溪小学,一幢幢三层高民族风格的教学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教室外走廊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装裱精美的学生作品,教室里传出老师们讲课的声音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走近光盘播放室,见里面整齐地坐着30多个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北京的立交桥》,34英寸的大彩电正播放着立交桥的视频。

  “学校现在的教学用房、功能室和辅助用房都基本够用了,实验器材、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设备也装备齐全了;老师们的积极性比较高,孩子们也很喜欢。”电都校长如是说,“我们学校图书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历程,现有各类存书10000多册,孩子们非常喜欢来借阅。为了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除了坚持正常的读书活动外,还在每个班级建立了书柜,今年秋季开学后,每个班由班主任根据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和爱好一次性借书200到300本,统一存放在教室里的图书角,由班主任负责借出图书的管理;每班每学期更换两次。很多学生下课后选择在教室里看书,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更为丰富。”

快乐姐妹(吴和政摄)

   “9+3”放飞新的希望

  藏文中学日吉拉姆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走进校园。但现在她不仅重新走进校园,而且是去了绵阳市职业技术学院读书。让她发生这种意想不到转变的是四川实施的“9+3”免费教育计划。

  17岁的日吉拉姆,去年初中毕业时,报考了州上的一所卫校。“成绩上了,但是父亲这时突然病了。”由于家里完全靠父母养家禽、挖药草赚钱,父亲病了,母亲离不开,家里的农活自然落到了她的身上,因此,错过了学校的报到时间。日吉拉姆说,自己渴望读书,但从来没有想过重进校园,以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和父母相差无几。但是今年夏天,生活轨迹开始扭转。村里的一位干部跑来告诉她“9+3”免费教育计划的消息。“当时一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学校很多学生都来迎接我们,我觉得同学对我们都很热情”,日吉拉姆说,第一次走出红原县,刚下车的一幕让她至今难忘。她说,现在已经习惯了在学校的生活。在珍惜读书机会的同时,日吉拉姆还有了读书之外的收获,结识了很多朋友,“有藏族的,也有汉族的;有四川的,也有贵州等地的”。

  日吉拉姆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学习,“我觉得教育给我插上梦想腾飞的翅膀。毕业后我想回去当老师,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教育,像我一样插上梦想腾飞的翅膀。”(贾官胜 专供中国西藏网)

(责编: 郎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