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里喝粥“接福”,你来了吗?

06.01.2017  12:33

  元旦一过,年味便渐渐浓了,1月5日迎来了腊月的第一个传统节日——腊八。这一天,天色迟迟不肯醒来,仿佛故意要衬托北京市民的“早”,上至耄耋老人,下到髫龄孩童,他们搭地铁,乘公交,一路小跑,喜气洋洋,不到八点,已经在雍和宫门口排起了长队。原来,又是一年“王爷府”舍粥活动,人们赶着喝腊八粥祈福来了,个个都想喝头口。 

  ▲中国西藏网 杨月云摄

   腊八粥是舌尖上的文化 

  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佛教文化,是为纪念释迦牟尼成道,因此,腊八粥也被称为“佛粥”。

  雍和宫曾是雍正皇帝还是王爷时的住所,这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自从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后,就成为了藏传佛教在京城的活动中心,是西藏、内蒙等地高僧大德的向往之地,备受乾隆以来历代皇帝的重视、推崇和支持。

  清朝皇帝特别重视腊八,宫廷上下盛食腊八粥。自雍正皇帝起,直至宣统退位出宫前,每逢腊八,必在雍和宫内举行隆重的喇叭盛典,用铜制大锅熬粥,由僧人念经,并派专员上祭、拈香。北京当地乃至外地的信众则从四面八方群聚而来,争相讨取僧人诵经加持的“佛粥”,以求吉祥平安。至今,雍和宫仍保持着腊八舍粥的传统。

  ▲中国西藏网 杨月云摄

   腊八粥是平常中的仪式感 

  一碗稀粥在文人笔下尽显情怀,土生土长的北京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这样写道:“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紫米黍米(又称黄米,似小米而粒略大、性黏者也)鸡头米薏仁米高粮米赤豆芸豆绿豆江豆花生豆板栗核桃仁小枣大枣葡萄干瓜果脯杏杜莲子以及其他等等,均溶汇于一锅之中,敖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味出,皆是寻常之物,却煮出一团和气,定格儿时记忆,承载八方祝福,与喝粥群众所言如出一辙。

  中国西藏网记者在采访雍和宫僧人时了解到,他们从半个月之前就开始备料,这一天的煮粥数量超过100桶,不辞辛劳只为让更多地人喝到一口“福粥”。

  ▲中国西藏网 杨月云摄

  刚刚领到粥的北京市民纪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传统节日的味道渐渐被冲淡,雍和宫的腊八粥则显得尤为珍贵,我每年都会来喝,依然是小时候的味道。” 

  ▲中国西藏网 杨月云摄

  王先生身着红色外套,在数九寒冬里显得格外精神,他一路小跑来到舍粥现场,接受采访时,他的眼中透着大写的喜悦:“来雍和宫喝腊八粥是老北京的传统,喝腊八粥是‘接福’,喝腊八粥喝的不是味道,而是意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人民生活幸福,祝福我的家人健康平安!” 

  写到这里,小编再次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国》里那句让人回味无穷的话,“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总有一碗粥的温度在提醒我们严冬未必寒冷,总有一碗粥的色彩让我们感受貌似乏味的生活也可以诗意到近似星辰。“生活总需要些仪式感”,这句暗含着些许无奈的话,在舍粥这一特殊的场合中说出来便平添了几分温情和坚定。

  这时,天空中飘来了零星雪花,似乎也是赶来寓意吉祥……(中国西藏网 文/翟月 图/杨月云)

(责编: 郎宁 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