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天下第一道班”,凭什么?

22.09.2014  11:12

    新华社西藏那曲9月21日电题:“天下第一道班”,凭什么?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范世辉、曹婷 中国交通报记者杨青山

    唐古拉,伸手把天抓。

    9月20日,新华社记者来到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为的是采访守护在这里的“天下第一道班”。

    “天下第一道班”,即青藏公路分局安多养护段109道班。109道班凭什么享有“天下第一道班”头衔?短短几个小时的采访,我们略有所感。

    这里最高:38人守护着唐古拉山口附近40公里(K3325-3365)的青藏公路,平均海拔5100米左右,这已是“生命禁区”的高度。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是这条雪域天路的最高点。

    这里寒冷:年平均气温零下8摄氏度,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一年之中有120天刮8级以上大风。记者刚刚抵达时,这里还艳阳高照,顷刻间黄豆大的冰雹便夹着狂风从天而降,护路工人冬天护路的艰苦可想而知。

    这里缺氧:空气中的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有研究显示,一个人躺在唐古拉山口不干活所消耗的能量,便相当于内地负重30公斤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别说使锹抡镐,记者与护路工人们采访交谈时都气喘吁吁,甚至胸闷头疼,心跳加速。

    在这高海拔、荒僻寒冷之地,生活似乎是单调的。他们生活的工区,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岛。油盐酱醋菜,需要从下面的安多县运上来。每年11月份至来年5月份水井冻住后,他们不得不到6里地之外凿冰化水喝。职工们唯一的休闲方式,是每天晚上能看两个小时的电视。除此之外,只能是站在院子里,或闲扯几句,或眺望远方。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难免会消极困惑。然而,记者感受到的却是,他们并不消沉、苦闷,而是坦然面对、乐在其中。在这里,琼吉的孩子,成了大家共同的宝贝,谁有空谁看,谁闲暇谁喂;与记者交谈的两名工人,在面对突然而来的冰雹时,仍坦然站在冰雹中,悠然地抽着烟,憨笑着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工作中,他们边干边聊,一点都不沉闷;回到驻地,他们三三两两,谈笑风生。

    问他们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竟然是在工地上干活;问他们最痛苦的事有哪些?回答是没啥痛苦。这就是“天下第一道班”的职工,他们并不视艰苦环境为苦,他们的快乐也很简单,那就是保障天路畅通。

    采访中,“人在路上,路在心上”这句话被不同的人反复引用。他们的单位不只是“公路养护点”,还把工作内容拓展到服务过往路人。他们在道班设立救助站,为过往路人免费提供住宿、氧气、开水和常用药品。救助站已经成为背包客、自驾游者的重要一站。

    在救助站的墙上,记者看到,满是天南海北旅人的留言:“天下第一道班,天下第一温暖”;“大爱无疆,道班工人高尚”……

    唐古拉之巅,一些自驾游客或“驴友”以开车或乘车通过这里而作为人生的荣耀,109道班的护路工人则是长年累月地生活在这里。在生命的禁区里,他们书写着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他们守卫着青藏线海拔最高路段的安全畅通。

    他们淳朴、乐观、豁达,在雪域之巅张扬着生命的力量和对奉献精神的诠释。岁月,把工作在唐古拉之巅的艰辛刻在他们脸上;他们,把安全畅通的“天路”刻在过往路人的心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