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子]北京来的“阿姆吉拉”

10.10.2014  11:28

  编者按:在最近召开的对口 援藏 20年电视电话会上,中央强调,对口援藏工作是长期的政治任务。对援藏干部双重实行管理,并强调要做好援藏干部人才返回内地后的工作安排。援藏,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环境,舒适的家庭,体味另外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本网推出[西藏日子]系列,由援藏人亲身讲述自己在西藏的真实故事。今天的主人公是一名“白衣天使”——王沧海,他讲述了自己在西藏行医治病的经历。


王沧海在西藏

  拉萨市人民医院是拉萨市二级甲等医院,我和来自天坛医院心内科的马力大夫被安排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年的援藏医疗工作,主要负责内一科病房和内镜室的工作。

  从适应环境到开展临床工作,我也逐渐喜欢上了这片与内地不同的土地。

  带着新奇,更带着热情,我们开始了高原的工作。

  西藏的情况相比我原来工作的医院,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胃镜量每日在10例左右,肠镜则偏少。医生操作也还不甚熟练,对特殊部位病理标本的活检、内镜下治疗等工作开展尚不理想。由于上一批援藏医生没有消化科大夫,所以我的到来受到了内镜室大夫的欢迎。

  在内镜操作尤其是结肠镜方面,当地医生还在学习阶段,需要手把手地指导,一些医疗资料和书面规范也不健全。为了尽快把工作开展起来,我们实施每周二下午的讲课制度,对一些疾病的诊疗规范、进展等进行授课和讨论。

  更大的挑战不是技术和规范,而是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与北京不同的是,这里的患者日常大多说藏语,查房时询问病史需要当地医生做翻译。


科室讲座

  一位72岁的老太太因为黑便3天入院,做胃镜没有发现出血灶,下一步应该做结肠镜。但老人出于对肠镜的恐惧,迟迟不同意做。无奈之下,住院医师请我去老人床边。我向老人说明现在的肠镜是能直接看到肠腔粘膜的,可以一边看一边进镜,操作时也会轻轻地、温柔地做,尽量去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老人听明白以后,非常配合地完成了检查,发现了结肠多发息肉,最大的一枚有糜烂渗血,明确了消化道出血原因。老人的家属双手掌向上,对我说“吐吉其,”当地医生告诉我说那是谢谢的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被叫去查房。当地医生告诉我,是病人家属主动提出来,希望能让北京来的“阿姆吉拉”看看。“阿姆吉”就是医生,“”是藏语里表示尊称的敬语。能得到当地患者的认可,我的心里很感动。

  西藏的日子,也不都是平顺。由于缺氧引起的胸闷气短,我常得夜里起来吃丹参滴丸。可是第二天忙起来,看到患者慢慢好起来,感受到当地的同事对自己的认同,所有这些小不适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转眼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们对西藏这个神秘的雪域高原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这里我们付出,也有收获,一年的援藏工作必将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责编:赵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