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做ERCP手术将不再是问题

10.10.2016  15:36

中国西藏网讯 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氧气稀薄,农牧民普遍喜欢食用牛羊肉,饮用酥油茶等的食物。由于这些食品热量高、也比较油腻,因此造成胆结石包括胆管结石的在藏区的发病率明显要高于内地。

然而,面对这种高发的顽疾,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西藏目前针对胆结石等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仍然是外科手术。这种手术创伤较大,患者还需要挂引流袋(T管引流)一个多月之久,十分不便。而在内地,这类型手术几乎已被创伤小、恢复快的内镜下进行胆总管结石取石(ERCP)代替。

什么是ERCP?它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的简称。这项治疗技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指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由于ERCP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在短短几十年中ERCP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今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援藏医生姚炜

在发病率高的西藏如何进行ERCP手术?由谁来做?这些难题现在已经得到了解决。

9月28日,北医三院援藏专家、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姚炜在一篇文章《我在藏区的首例ERCP》中,记录了他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做的首例ERCP手术。

“手术当天,虽然语言不通,但患者和家属双手合十对我频频点头,表示着极大的信任。手术过程很顺利,用微创的方式将患者胆总管内结石成功取出,术后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恢复良好,3天后顺利出院。”

随后,姚炜医生又开展了近20例ERCP治疗,同时对当地医生积极进行手把手ERCP教学和培训。

△援藏医生胡居龙

在西藏成功实施了ERCP手术还有北京地坛医院消化科医生胡居龙。今年7月份,他在拉萨市人民医院为患者做了ERCP手术。术后,胡大夫在与其他医生交流技术方法时说:“只有留下先进的医疗技术,让更多病人在家门口得到救治,才算‘治本’。”

姚炜、胡居龙正是很多通过“组团式”选派,由对口省市派遣到西藏参加医疗援藏的业务骨干。

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对藏区实施医疗人才对口支援,实行人才“组团式”选派的决定。

随后,国家卫计委和有关对口援藏省市指派医院,成批次组团派遣医疗骨干,支持受援医院学科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2016年6月15日,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西藏自治区全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座谈会上曾表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启动以来,思路不断创新,落实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有效,工作积极扎实,成效非常明显,社会反响良好。各位医疗专家舍小家为大家,克服各种困难,把自己的宝贵经验和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西藏的医务人员,把最高水平的优质服务奉献给各族群众,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赢得了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由衷的爱戴。

(中国西藏网 文/王艺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凡转载该作品,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责编: 刘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