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三岩碉楼里的那些事儿

05.12.2014  23:58

  在西藏昌都东部贡觉县金沙江沿岸一带,分布着历史上以民风彪悍和劫匪横行而闻名的三岩片区。不仅如此,此地因风气而建的高大宏伟的三岩“碉楼”建筑,在西藏民族建筑中也别具风格。

  从贡觉县城驱车向东,行驶120多公里,记者来到了三岩片区所管辖6个乡镇中的一个乡——雄松乡,只见金沙江边土灰色民房鳞次栉比,3到4层高的建筑异常高大厚实,如同一座座“碉楼”拔地而起,其威严丝毫不逊于金沙江另一侧的陡峭绝壁。

  走进乡里的夏亚村,叩响一户房门,主人其美次仁热情接客,把我们迎进家中。记者一行迈进屋内,却伸手不见五指。原来屋里压根没有窗户。主人将屋内的灯打开,才隐约发现门一侧延伸到二楼的以单根原木凿成的独木梯,只有一脚宽,攀爬时,须将脚横放上面交替向上侧身才能达到二楼。

  记者发现,二楼到三楼以及三楼到四楼之间都是以独木梯作为通达工具,如果将梯子撤去,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据雄松乡党委书记扎西平措介绍,三岩的这种建筑风格是考虑防御需要。历史上的三岩片区以“帕措”社会组织形态为主,就是带有父系氏族社会特征的血缘家族团体。每个乡、村都会有数个不等的帕措组织。昌都解放以前,帕措之间常因财产、通婚等问题引发仇杀,并造成恶性循环的血缘复仇。

  所以,历史上为了防止遭受其他帕措组织的报复,于是将所住房子修建成碉楼状,通体不设窗户,但会在墙体上开一些小的射孔,以加强攻击性。

  据扎西平措讲,碉楼异常结实,一楼基座的墙体厚度可达1米6,往上四面的墙会逐渐向中间拢缩,墙体在最顶层也有近1米厚,所以,碉楼易守难攻,藏身于此非常安全。

  今天,帕措的社会形态已经弱化,帕措之间和睦相处,仇杀不复存在,所以大水缸在很多三岩的居民家都成为了摆设。

  昌都解放前,三岩片区的帕措之间除了存在仇杀和血缘复仇的不良风俗外,三岩百姓还以劫掠为生。记者了解到,历史上,这个地方太穷。

  在三岩,一些碉楼内还保存着“三个石头一口锅”的生活印记。在碉楼的木地板上铺上一层厚厚的泥巴,然后再上面插上三个竖起的长条形石头,以此为支撑,架起以石头打制成的圆形的薄薄石锅,靠此生火做饭。

  今天,百姓生活提高很多,这种生活器具已经很少见了,就算存在,也是为了作为改善伙食之用,据说,以这种石锅烙出来的荞麦饼异常可口。

  在雄松乡的阿娘家就保留了这种石锅,别误会,阿娘可是堂堂正正康巴汉子的名字。为了款待客人,阿娘妻子特意露一手。只见她将碗中搅拌成糊状的荞麦面摊在石锅上,并用手摇鼓风机吹旺了柴火,荞麦面慢慢膨胀,缕缕清香味在屋内飘荡。不一会,饼子好,盛放出来以后,阿娘妻子拿出盛糖罐,将糖撒在荞麦饼上,随后,又取出了一小块酥油,用酥油在饼子上来回磨蹭几下。然后,撕下几块,给周围的人递了过去。阿娘的妻子也为每个客人准备好了自酿的酸奶。

  荞麦饼在口中流淌出了一丝丝苦味并杂着糖的甜味和酥油的清香,再喝上一点酸奶,真乃酸、甜、苦、香味俱全。据说,当今,三岩的百姓以偶尔吃荞麦饼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健康食物,那种以荞麦饼来勉强充饥辘辘饥肠的日子已经改变了。

  原标题:西藏三岩碉楼里的那些事儿

  (责编:翟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