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夫妇的藏历新年 从“一甲子”见证汉藏交流的源远流长

28.02.2017  13:45

  中国西藏网讯 2月26日是藏历火鸡新年的除夕,雪域高原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内地许多地方也都举办了庆祝藏历新年的活动。北京首都博物馆《牦牛走进北京》展览邀请了在京藏族朋友、在藏工作过和热爱藏族文化的人士共度佳节。在展厅的入口处,一对头发花白的夫妇饶有兴趣的围在放“切玛盒”的供桌旁,按照藏族讲解员的动作演示,向天空抛洒糌粑。他们就是从事了几十年外交工作的刘祺宝、邓东莲夫妇。

  △邓东莲在展馆体验青稞酒的敬酒方式

   与西藏的不解之缘

  虽然年过七旬,但邓东莲却熟练的用手机录着微视频。她与80岁的丈夫刘祺宝为什么选择来博物馆过藏历年呢?邓东莲说,她曾经陪同斯里兰卡的外宾一同游历西藏,对西藏很有感情。曾担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柏林办事处主任的刘祺宝则是从50年代起就接触西方的藏学研究,并与国外藏胞有许多接触。正因为与西藏的这些不解之缘,邓东莲从牦牛展开展至今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来了四次。因为在这里,牦牛标本、与牦牛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品......这些来自雪域高原上的展品,仿佛可以将人们带到那天高地阔的青藏高原。

  “在国外,对西藏感兴趣的人非常多,但西方主流媒体报道的并不客观,所以有些西方人在‘西藏问题’上对中国总是抱有负面情绪和偏见。我总会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有关西藏的知识和中央的政策,让他们能对西藏多一分真正的了解”,刘祺宝说。从50年代到德国求学到2002年回国,刘祺宝几乎用了半个世纪都在为外国人解释涉藏问题。

  △接受采访的刘祺宝、邓东莲夫妇。

   开放的西藏

  刘祺宝在柏林工作期间,因工作需要经常要与国外侨胞联系。其中,有一名藏胞让他印象非常深刻。刘祺宝介绍,这名藏胞是1959年受达赖集团裹挟,辗转到了德国柏林的。虽然身处异乡,他却特别关心西藏发展变化。后来开放藏胞回国探亲后,他每隔一两年就会回到西藏一次,每次回来他都很激动,觉得西藏的变化很大,特别是绿化很好,让人都不敢相信是置身于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了。

  “现在西藏正在以一个开放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所认识的到过西藏的人,对‘西藏问题’的评价都很客观。我觉得应该让外国人来看看,可以让人看好的,也可以让人看不好的。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问题,外国的月亮也没有比较圆。所以,我们应该拿出自信、增进了解。”刘祺宝觉得,《牦牛走进北京》这样的展览就要多办,在北京办后,还要拿到上海、广州去办,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文化。

  △牦牛展上的牦牛标本

   汉藏交往 源远流长

  “我觉得西藏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对于这片神秘的土地,我们了解的还是太少”,刘祺宝说。年过八旬的他,讲起自己在莱比锡大学读世界史时神采奕奕。教授与他谈论有关西藏的神秘事件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从那时起,刘祺宝对西藏文化就有浓厚的兴趣。“我觉得有个事情很有意思,我们汉文化中总说一甲子,就是60年。而藏历的推算方法参照了天干、地支、五行,也是60年一轮回,藏历就叫‘饶琼’”,他告诉记者。

  这些文化的细节,从不同的侧面佐证了汉藏文化从很早就开始交流、交往、交融了。而时至今日,藏历还能完整的保存下来,藏族人还能欢度自己的节日,正是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我们对于民族多样性的保护和少数民族习俗的尊重,使各民族在融合中都得到了发展”,刘祺宝说,“这才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独具魅力的地方。”(中国西藏网 文/宋家丽)

(责编: 周晶 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