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电亮藏区--记奋战在巴塘变电站的电网员工

20.01.2015  17:48

  2013年8月23日,川藏联网工程的“心脏”---巴塘500千伏变电站在这里破土动工,国网四川检修公司11名员工陆续来到了这里。

  11月20日,巴塘站正式投入运行,国家电网主网的电能开始源源不断地送往西藏。12月23日,笔者和摄制组到达距离雅安800公里的巴塘变电站。

  这样的天路

  车在壁上走,云在脚下飘。

  从新都桥镇出发,沿着G318国道一路向西,首先要翻越海拔4412米的高尔寺山口。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中间是崎岖坎坷的国道,汽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山路盘旋,从车窗望出去,“车在悬崖行走,云在脚下升起。”吓得人冒冷汗,一直抓着越野车的扶手不敢放。 

  翻过了一山又一山,趟过了一梁又一梁。路,在向西延伸,海拔还在逐渐升高。翻过了海拔4659米的剪子弯山,还有4718米的卡子拉山、4675米的海子山。沿途,一条条银线纵横在苍茫的云天,一座座铁塔驰骋在冰冻的荒原,绵延数百公里,仿佛看到滚滚电流在浩荡前行。

  草越来越稀,树越来越少,弯道、暗冰越来越多。一个个冰封起冻的海子镶嵌在荒凉的高原,G318国道在戈壁乱石中蜿蜒曲折地穿梭,绝壁上的巨石仿佛随时会滚落下来。荒原上的路,仿佛永远没有尽头;山,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颜色浅,直至蓝天白云边,我们宛如行走在“天路”之上,伸手即可摘到云彩。翻飞的五彩经幡、庄严的白色佛塔、凝重的“六字真言”,不断扑面而来,仿佛听到梵音一遍一遍的在耳边旋绕。

  驾车的郭师傅告诉我们,今天比较幸运,难得好天气;如果遇到暴风雪,麻烦就大了。可是无数的大弯道还是让人吃不消,车上的人头晕脑胀,陆续进入了梦乡,但是睡不了多久又被汽车颠醒,醒了又睡、睡了又醒……这样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下午17时,我们驶进了海拔2580米的巴塘县城。

  本以为距离巴塘站不远了。“还有17公里上山的公路呢。”郭师傅说。

  我们又在陡峭山壁的弯道上颠簸盘旋,上山的路一半是土路,汽车驶过,扬起滚滚泥尘。50分钟后,终于抵达海拔3350米的象鼻山顶。

  这样的环境

  山顶的巴塘500千伏变电站位于金沙江流经川藏交界处一个大拐弯上,一座座祥云缭绕的银色铁塔从这里向对面的西藏自治区延伸而去,强大的电流也从这里送往西藏昌都地区,改变了当地孤网运行的历史。

  高海拔的巴塘变电站,建设的时候很难,运维起来更难。守护川藏联网工程“心脏”的是一群国家电网优秀的员工。他们舍弃自我、顾全大局,用青松般的品质扎根在象鼻山。

  11名员工中,4名属于援藏人员。冷代军、贾伟、代英俊3位来自自贡分部,唯一的女将肖华来自绵延分部。今年6月进入现场后,他们与张晓冬、胡显明、曾健雄等7名雅安分部筹备人员一道,克服高原反应、现场办公条件差等困难,开展随工验收、筹备启动工作,投运后,又开始运维这座500千伏枢纽变电站。

  站长冷代军,1982年出生,圆脸微胖,中等身材,镜片后的眼睛闪着明亮的光。援藏前是自贡分部变电运维班班长。

  据他介绍,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巴塘的冬季昼夜温差超过20度,白天暖阳高照,晚上滴水成冰。夜巡的时候,寒风就像一把刀,“”得人脸生疼,手脚冰冷僵硬。

  “冬季草枯萎、树叶掉落了,没有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的含氧量大幅降低,爬一层楼梯都要喘气半天。” 

  低气压、缺氧、严寒、大风、强辐射,交通不便,在高原工作,运维人员面临很高的生命安全风险,比艰苦的环境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常年只身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人的思念。 

  “想家的时候,就打电话听听他们的声音。”冷代军的声音哽咽着说。

  望着四周草木凋零的高山,这里就像与世隔绝一般;看着他们因缺氧而发紫的嘴唇、苍白的面孔,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敬佩,不由得为他们对自己岗位的那种执着与无惧所感动。 

  这样的团队

  从自贡、绵阳到巴塘,距离超过1000公里,冷代军、肖华等援藏人员每次进站都大费周折。由于路途太远,巴塘站采用大倒班的方式,即半个月轮换一次。

  “工作全靠兄弟们支持配合,多报道宣传他们。由于工作性质,不能经常陪女朋友,站里面的小伙子都有过女朋友提分手的经历。”由于高原缺氧,冷代军声音低沉。

  “每次轮班,回家的时候,特别开心。”26岁的胡显明是个沉默寡言的小伙子,工作3年多,全程参与筹建了乡城、巴塘两座500千伏变电站。

  “昨天是冬至节没能一起过,后天就到圣诞节了,我还是回不去,她打电话抱怨了好几回呢。

  “那你怎么办呢?”“上班休息时,多打电话联系;下班回去后,多哄哄她啰。

  巴塘站的愿景墙上,一位女性明朗的笑容格外引人注目。

  “她就是肖华,女中豪杰。主动请缨支援藏区,弥补了随工验收电气试验专业的缺口。工作中,她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美丽坚强。”冷代军由衷地赞叹着。

  贾伟告诉笔者,在高原呆半个月,身体、心理都很疲惫,特别想回家。筹备初期,事务繁杂,冷代军曾经连续在巴塘驻守了60天,直到巴塘站投入运行后,才回家调整休养。“只要投入到工作中,他什么都忘了。

  提起调往新都桥站的副站长张晓冬,冷代军回忆道:“筹备初期,两批筹备人员很快完成磨合,形成合力,不分彼此,保证了巴塘站的顺利投运。” 

  “我们这个团队的愿景是争做国网的‘标杆’站。”冷代军指着巴塘站的愿景墙说。“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达到目标。

  巴塘站建设施工期间,国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两次莅临慰问。他表示,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享受起码的物质文明。

  “巴塘站投运后,今年冬天,对面的昌都百姓用上了‘大网’电,不再面临缺电的烦恼。想到这些,就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冷代军一边说着,一边眺望着远处的群山。 

  原标题:为了电亮藏区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