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族精神书写红色赞歌

22.11.2016  20:40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彝海结盟》自播出以来,收视和口碑双丰收。该剧荡气回肠地记述了民族史诗,让人无法忘记那段情、那段义,记述了彝族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无私贡献,献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意义重大。

  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有少数民族参与的革命政权,到长征途中红军建立甘孜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在一些革命根据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一直对民族理论政策进行着不懈地探索和实践。

  红军长征时期,先后途经12个省的1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能否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广泛接触苗、瑶、彝、藏、回等少数民族群众,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尊重、关心他们的利益,帮助他们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组织他们发展生产等,从而赢得了少数民族对红军的衷心支持和帮助,对长征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出面,主动开展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同志曾与彝族头人、周恩来同志曾与回民阿訇亲自交谈做工作,刘伯承同志争取团结了彝族首领小叶丹,朱德同志在四川甘孜团结争取了著名藏族上层人士格达活佛,留下了许多至今令人感动的佳话。

  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专门研究民族问题的工作机构,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彝族、回族、藏族等各民族与汉族一律平等,帮助发展民族经济,培养民族人才等民族政策内容,此外,还开展了在所辖少数民族建立自治政权,在延安成立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民族学院等一系列民族工作实践,这在争取民族解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彝海结盟”是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万里长征增添了光辉的一笔,为以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民族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影响,需要具体分析解决。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建立民族关系历史解释体系。这一体系需要阐明没有一个民族是“纯粹”的、不融合其他民族成份的,抵制排他性的种族论和血统论,证明民族融合的进步性;阐明民族的兴衰和迁移是历史常态,抵制专属于某个民族的领地概念,证明各民族人口流动的必然性和正当性;揭示历史上民族冲突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所利用的阶级斗争,引导各民族群众正确看待民族关系历史,客观评价民族冲突和有关历史人物;揭示民族冲突的盲目性和危害性,教育人们珍惜如今民族关系的和谐局面。

  《彝海结盟》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丰富的历史事实做基础。该剧充分展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的战略胆识、刘伯承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红军战士忠诚、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剧中特别展现了如何正确制定民族政策、执行民族政策的历史事实,也突显了红军的伟大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红军长征路的赞歌。(中国西藏网文/米广弘)

(责编: 朗宁 李元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