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州两村60年草场纠纷如何解开?争斗与和平

28.10.2014  18:16

  编者按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尼巴村与江车村相邻而居,但却因争夺草场,持续了60年的恩怨纠纷,先后共导致22人死亡、86人受伤。

  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组深入两村扎实开展群众工作,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两村之间的积怨开始化解,安定发展的曙光初步显现。

  60年的仇恨与心结如何解开?未来两村会走上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带着这些问题,甘肃日报记者走进“尼江”、感知“尼江”。

  今天起,甘肃日报将刊发系列报道《争斗与和平》、《眼泪与微笑》、《生活与梦想》,讲述关于“尼江”两村从“渐行渐远到越来越近”的故事。

  尼巴和江车的这场争斗,持续了很多年。

  但是,谁都没有胜利。

  无疑,“争斗”是残酷的。亲人的离去,家庭的残破,心灵的创伤,幸福的缺失……无论哪一样,都很沉重。

  为了有限的草场资源,“尼江”两村从最初的通婚结亲演变为反目成仇、相互争斗,但却是越斗越穷、越穷越斗、越斗越乱,就像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横在两村之间。

  解开这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甘南州在历届党委政府工作的基础上,把群众工作作为解决“尼江”问题的根本途径,下决心要彻底消除两村的积怨,实现和谐共处、长治久安。

   拨 雾

  从合作出发,在快到临潭的时候,车向右拐进了一条蜿蜒而寂静的乡村道路,两边青山相对而出,零星的藏族村落,就像静静地躺在山的怀抱一样。

  大家知道,尼巴与江车就在路的前方。

  和同事聊起第一次进入尼巴与江车的心情,她说:“当时还是有些紧张。

  这和甘南州工作组成员刘智勇初到两村的感觉相似。

  大约行驶了50分钟后,我们首先来到了尼巴村。

  尼巴与江车相邻但不相连,穿过尼巴,才能进入江车。

  不知道是不是完全被眼前的秀丽风景所吸引,根本没有感觉到丝毫的紧张,相反,倒有着一种久违的舒畅。

  身处在这个青山环绕的藏寨,听着轻风吹动经幡的声音,看着藏族阿妈脸上的微笑,感受着空灵般的气息,一切都那么安静而祥和。

  放眼远处,那山顶上的层层薄雾,更让人感觉如同在飘渺的仙境。

  只不过,这薄雾,也不总是把青山装点得那么美丽。有时候,也会让人难以辨清方向。

  60年的争斗,就像迷雾一样模糊了尼巴、江车两村群众的眼睛,使他们找不到幸福的方向。

  “从我20岁起,草山就成了大家的心病。几十年了,阴影难除。”83岁的道杰热旦老人,回想起两村剑拔弩张、刀尖相向的过往时,眼神中充满着淡淡的忧伤。

  这场一开始就迷失了方向的“争斗”,让两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2条鲜活的生命无声陨落。

  “走进尼江两村,我们看到的不是笑容灿烂而是满脸无奈,听到的不是欢声笑语而是唉声叹气,感受到的不是生机勃勃搞发展而是满腔怒火仇怨。”甘南州尼江工作组组长、州委副书记俞成辉说。

  为了拨开笼罩在两村上空和群众心头的迷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甘南州工作组决定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开展,走进每一户群众家里,认真倾听每一个群众的诉求,带着真心、诚心、耐心做工作,为大家提供一个释放怨气的通道。

  然而,长期的历史积怨,让工作组常常是面临怀着一颗热心去、结果却被群众轰出来的尴尬。

  “但是我们坚定信心,一定要取得群众的信任,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就这样,群众逐渐开始接受了我们。”刘智勇说。

  一年多来,刘智勇和县、乡干部跑遍了两村的每一个角落,听取诉求没有漏掉一户。

  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很多群众,他们愿意坐下来谈,都表示不希望再走过去相互争斗的老路。

  对于工作组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迷雾被渐渐拨开,让两村群众看到了新的选择与希望。

   破 冰

  缕缕阳光透过迷雾,温暖着尼巴与江车的人们,虽然已是冬天,但却没那么寒冷。

  在尼巴乡政府的院子里,工作组成员和县乡干部谈论着群众困难与疾苦,而在尼江两村群众的家里,却谈论着干部们的敬业与担当。

  干部与群众之间,看不出有什么隔阂。

  一年多以前的尴尬已经不复存在。

  那是因为群众心里的坚冰已经被打破、正逐渐被融化。

  而这个融化的过程,却充满复杂和艰辛,如果没有各级干部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交流,如果没有两村群众化解恩怨、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就不可能实现。

  当大家拨开迷雾,以为一切都将顺利推进的时候,工作组发现,深藏在两村群众心里的坚冰却很难破解。

  难道就这样止步不前了吗?

  工作组没有动摇,而是知难而进,下了最大决心和恒心,誓要把尼江问题解决好。

  在一轮又一轮的交流中,工作组成员与群众慢慢地成为了朋友,一种情谊在迅速发酵。

  朋友就应该无话不谈,就应该相互帮助,在藏族群众的血脉里,他们更加看重朋友情谊。

  “因为草山的事情连续几十年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过去我们怕见干部。但现在我们希望干部来,因为干部做事做到了我们心坎上。”尼巴村牧民贡布苏奴说。

  工作组还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两村无论谁家有头疼脑热,大家都要去上门慰问,主动联系医院进行治疗。如果谁家有婚丧嫁娶,大家都去参加、帮忙。

  在每一户群众家里,几乎都有工作组成员的手机号。

  慢慢地,朋友情谊持续加深。大家除了谈矛盾纠纷化解外,还能相互开开玩笑。

  在融洽的交流中,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内心的坚冰开始破碎、融化。

   促 和

  群众对干部有了信任,促和工作才有了基础。

  工作组都清楚地记得,他们与群众代表座谈时,有时会场气氛会因为群众的情绪波动而变得跌宕起伏,有人会滔滔不绝,而有人会突然一言不发,只盯着天花板。

  面对那样的情况,工作组并没有刻意强求什么,只是给群众一个足够的空间,让大家有什么说什么。

  对于群众所提的问题,工作组详细记录下来,并且迅速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始落实。

  经过反复的座谈,群众们开始主动发言,表达诉求。

  然而,促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

  对此,工作组并不急于求成,而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为群众排忧解困上,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

  “这两年来,各级领导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村民们很欢迎,信任逐步建立起来了!”尼巴村村委会主任拉目才让说。

  目前,总投资3700万元的“尼江”两村道路、危房改造、文化广场等一批民生基础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看着村里一天天发生的变化,两村群众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毅然选择了和平。

  “我们不想再这样打下去了。”江车村村委会主任桑杰扎西说。

  “我希望两个村能和好,像亲戚一样来回走动。”尼巴村牧民卓玛才让说。

  尼巴与江车逐步从“战争”的阴霾中走了出来,但,长久的和平真的会来吗?

  记者手记

  做好群众工作关键在“

  在与尼巴与江车两村群众的交谈中,我和同事听到最多的是群众对干部的信任,这个转变是巨大的。

  很多群众都在说:“干部真的是在帮我们。

  真情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做群众工作更是如此,必须用真心、有真情,如果摆出一副“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那就不可能调动群众的情感,打通群众的思想,获得群众的认同,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

  群众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只有真心对群众好,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心上。在尼江工作中,甘南州各级干部把自己与群众放在一个水平线上,努力用“朋友式面对面、平等式手拉手、协商式膝碰膝、亲人式心贴心”的办法,听群众拉家常、说苦衷,向群众掏心窝、递真情,真正通过与群众真交心、交真心,拉近与群众的感情和距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这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思考。

  原标题:争斗与和平——甘南州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推动化解两村60年草场纠纷(上)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