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上下班途中顺道办事发生意外属工伤

21.08.2014  12:01

  打两份工发生工伤如何认定?哪些情形属于工伤认定中的“上下班途中”?近年来,工伤保险行政案件数量进一步上升,位居各类行政案件前列,审判过程中不断出现新问题,解决纠纷的难度日益增大。

  为统一司法尺度,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有关情况。

   案例 谁违规转包就由谁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南通六建公司是某厂房工程的承包人,但该公司将油漆工程分包给李某,李某又将部分油漆工程转包给王某,王某招用张成兵进行油漆施工。2008年3月10日,张成兵在进行油漆施工中不慎受伤。李某和王某均无用工主体资格,也无承揽油漆工程的相应资质。

  法院审理认为,南通六建公司是用工单位,但其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李某,李某又违规转包给王某,王某雇用张成兵,出现工伤,最初的用工单位南通六建公司应该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司法解释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单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职工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工伤事故发生时,职工为之工作的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二)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职工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亡的,派遣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三)单位指派到其他单位工作的职工因工伤亡的,指派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四)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用工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五)个人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用的人员因工伤亡的,被挂靠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说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关系形态日益复杂,经常出现与职工存在用人关系的单位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情形,具体由哪个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容易产生争议。最高法行政庭庭长赵大光说:“现在一些包工头,出了事情就跑了,这种情况下,责任应由用工单位来负责。司法解释的规定既有利于对职工权益的保护,又有利于追究承担法律责任的转包方。

   来往不同工作场所间受到伤害应认定为工伤

  案例 孙立兴是中力公司员工,2003年6月10日,孙立兴受公司负责人指派去北京机场接人。他从公司所在商业中心八楼下楼,当行至一楼门口台阶处时,脚下一滑,从四层台阶处摔倒在地面上受伤。孙立兴向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局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孙立兴的摔伤事故是在工作场所、基于工作原因造成的,决定不认定为工伤。

  法院审理认为,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工作场所”,指职工从事职业活动的场所,在有多个工作场所的情形下,还应包括职工来往于多个工作场所之间的必经区域。劳动局认为孙立兴摔伤地点不属于其工作场所,将完成工作任务的必经之路排除在工作场所之外,既不符合立法本意,也有悖于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