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电脑“施工”重建圆明园

20.08.2014  12:20

 

 谐奇趣遗址复原图。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提供

  参观者正在使用平板电脑上导览系统,观看复原的圆明园景观。 余荣华摄

  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含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几经劫难后,如今只留下些许断壁残垣。“不知道看什么,想象不出当年什么样”是很多参观者的困惑。

  如今,这一难题有了解决方案。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率领的研究团队,历经15年钻研,依靠现代科技,数字“重建”圆明园。人们可以透过虚拟世界, 一睹圆明园曾经的风采。

   利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圆明园遗址90%已完成数字化复原

  18日,记者在圆明园内看到,大水法遗址周围,参观者如织,不少人在拍照留念。但很多参观者不知道,此处著名的西洋楼景区,其实仅占圆明园总面积的2%而已。而在更广阔的遗址大部,只剩自然风光和少部分残存的石基。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曹宇明介绍,由于几乎没有当年痕迹,参观者很难了解圆明园的真实面貌。

  长期以来,人们只能通过残存的图片和文字记载想象当年的盛景。曾经几度有人提出重建圆明园的建议,但每次都引发广泛争议,难获共识。

  此次“数字圆明园”项目,由圆明园管理处与清华控股公司旗下的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合作。项目将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相融合,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恢复”圆明园原貌。牵头人郭黛姮教授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弟子,终生从事建筑史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据介绍,团队目前已完成了圆明园90%的数字化复原工作,包括清理档案1万余件,完成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41个圆明园景区、128个时空单元的复原研究。

  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孙慧皎介绍,复原工作工序繁杂,需要研读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依靠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遗址发掘信息;二是当年圆明园总建筑师留下的图纸;三是保存在故宫的烫样。资料稀少是制约复原工作的一大瓶颈,一些西洋风格的园林建筑资料匮乏,甚至需要到国外寻找。

  如何保障历史精准度?研究人员一方面参考考古发掘信息和文献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结合无人机高精度航拍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技术手段,记录圆明园地理环境。他们不是木工,不是泥瓦匠,却在电脑里艰辛“施工”:细心地描绘建筑模型的线条图,对遗址现场发现的残损石构件进行虚拟拼接,对古代彩画进行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