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援藏教师的自白: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勇敢选择

12.04.2017  10:54

   导读:尹文虎有两个身份,两个身份之间垂直高度2700米,水平距离3160千米。几个月前,他的身份是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政治老师,他对西藏的想象是“壮丽恢宏的布达拉宫鳞次栉比的宫殿、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上的皑皑白雪、碧绿清澈的圣湖倒映着蓝天白云、神山上飘舞的圣洁的经幡还有淳朴的藏民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现在,他的身份成了援藏教师,西藏还原了尹文虎的想象,林芝二高的生活也让他对人生、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近日,尹文虎老师向中国西藏网投稿讲述了他的故事。

 
△尹文虎老师(中)与林芝二高高三9班的学生在一起

   缘何赴藏

  每当有同事或朋友问起,你为什么要去西藏支教?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位支教老师来说或许都被问过许多次,这也是一个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问题。是出自教育理想?是为了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进而丰富自己的阅历?是一种对神秘西藏渴望了解的情怀?……或许以上种种都有吧!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勇敢选择。

  2016年4月17日,“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的启动仪式在西藏拉萨举行,标志着教育援藏将由过去的分散式变为集中力量援助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小学,希望通过辐射作用,能带动其他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弥补西藏教育短板、促进教育公平。“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这是大时代下的“宏大叙事”。这次“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国家将从北京、江苏等17省市和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选派800名援藏教师,组成20个团队对口支援西藏20所中小学。很幸运,我是这800名援藏老师中普通的一名。通过申请、体检等程序后,我与另外两位同事作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援藏老师一起来到了西藏的受援单位——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

   西藏印象

  来西藏支教之前我没有到过这片神秘且陌生的土地。对她的印象只是壮丽恢宏的布达拉宫鳞次栉比的宫殿、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上的皑皑白雪、碧绿清澈的圣湖倒映着蓝天白云、神山上飘舞的圣洁的经幡还有淳朴的藏民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等等。从重庆到林芝的飞机在米林机场停稳后,走出机舱的一瞬间,感觉天空格外的蓝,阳光十分刺眼,空气很是清新。这就是西藏,我们终于来到了这片神秘的土地。

 
△林芝二高的学生欢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58周年

  这些年来,经过西藏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再加上广东、福建等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西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机场后走高速可以直达林芝市区。受援单位林芝二高位于林芝市巴宜区新区,是一所建成仅七年多的高中。学校的设施与环境与内地高中没有太大差别。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食堂和学生宿舍等一应俱全,每间教室里都安装了比较先进的电子交互式白板,硬件条件甚至比许多内地的中学还要好。据拉巴旺堆校长介绍,二高的学生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庭,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成绩普遍较差,希望支教老师能贡献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二高的学生取得进步。起初我们都以为这是谦虚之词,当走进教室上了几节课之后,都体会出了校长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殷切之情。我们作为支教老师只有倍加努力,投入十二分的热情与心血,为二高的学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缺氧不能缺精神”

  对于许多援藏的人员来说,“缺氧不能缺精神,艰苦不能降标准”这句话一定非常熟悉。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由于海拔高空气相对来说比较稀薄。对于初次从内地低海拔地区来到西藏的人来说,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高原反应:胸闷、气短、心跳加速等。因此刚到林芝时这边接待人员就一直提醒我们:要小声说话、慢慢走路、不要做剧烈运动……

  一起组团来到林芝二高支教的一位天津某高校附中的数学老师,因为工作劳累,感冒咳嗽没有立刻引起重视,在支教刚接近一个月的时候就被查出患上了心肌炎。不得已他先返回天津去疗养身体了。前几天他打电话给我们支教团团长要求回到林芝工作岗位上,但是医生要求他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支教老师对于西藏教育事业的热忱由此可见一斑。还有几位老师因为带的班级比较多,长时间上课给嗓子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导致咽喉发炎。自己到医院拿了药,含着西瓜霜片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支教团的老师们在“缺氧不能缺精神,艰苦不能降标准”这句口号的鼓舞下都克服了许多自身的不适,兢兢业业地奉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西藏林芝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

 
△尹文虎老师正在给林芝二高高三13班的学生上课

   “舍小家为大家”

  支教团里大多数老师都有自己的家庭、孩子,有老师的小孩刚上幼儿园,有的正在读小学。其中南开大学附中的王军老师是我们林芝二高援藏老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的儿子今年上高三,在孩子即将参加高考的关键时候,不顾妻子的反对孩子的埋怨,他毅然选择了援藏支教,这需要多么大的牺牲精神啊!“舍小家为大家”在这里不是一句空头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

  在刚到受援学校第三天时,学校组织老师们听了“组团式援藏”管理人员到林芝二高以来的工作汇报。来自清华大学附中的罗宗勇老师现任林芝二高的校长助理,作为支教团的团长他给我们分享了他的援藏故事。“记得4月15日我离开北京的那天,早上六点,为了不吵醒还在睡梦中的儿子,我爱人帮我提着行李,我们悄悄地出了门。当我到首都机场过了安检等待登机的时候,我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我爱人告诉我:就在你出门之后,儿子就醒了,爬在窗台上哭着看你上车离开。等我进门以后,他就抱着我哭,边哭边说:妈妈,我以后是不是没有爸爸了?……当时,听到这话我的心都碎了!”罗宗勇老师在平静的讲述中几度哽咽,听完之后,在座的许多老师眼眶都湿润了。还有我的同事赵一旻老师,他的儿子在九月开学后将要上小学四年级。在知道他父亲第二天就要去西藏时,前一天夜里用椅子、板凳、水盆把门口团团堵住……凡此种种,在多数的支教老师身上都有体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次“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的长效机制,国家对此寄予厚望。西藏自治区也表示在“十三五”时期,将紧抓“组团式”教育援藏的重大机遇,围绕“促公平、提质量”两大核心任务,力争到2020年,西藏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因此,作为一名有幸参与到此次“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普通教师,我将以此为契机,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学校,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帮助西藏的学生取得应有的进步,不辜负国家、学校对我们的深切期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奋力前行!(中国西藏网 文/尹文虎)

 

 

(责编: 周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