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光亮照进藏区每一户家庭——四川省阿坝州电力建设实录
若尔盖草原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雨。
雨季过后,大草原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海子。海子绵延成的湖水经唐克镇缓缓流进九曲黄河第一湾。太阳出来,照在金色的大草原上,海子反射出一道道五颜六色的光芒。在这些光芒中,有一道银色的光芒,特别显眼、特别明亮。顺着这道光芒,一座座新建的铁塔伫立在草原上,连接它们的,便是这样一根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 “银线”。正是这些“银线”,将电力输送到草原的每一个角落。2014年,国家电网投入9.21亿元,在阿坝州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目前,所有工程都已经完工。
草原上的不夜城
七、八月是草原最美的时节。草原如同一张铺开的绿色画屏,上面点缀着五颜六色的格桑花。每年的这个时节,都有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旅行。30岁的扎西和妻子格桑在唐克经营一家小旅馆十多年了。白天,他们会带领游客到草原上骑马游玩,晚上再开车把游客带到镇上的小旅馆里。他们家的草原离唐克镇十多公里,由于草原上一直没有通电,因此不得不每天奔波。一直以来,扎西都想在自己的草原上搞一个帐篷旅馆,游客们可以在草原上骑马,跳锅庄和举行篝火晚会。这个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我们来到扎西的草原的时候,他正在平整一块土地。来年夏天,扎西的帐篷旅馆就可以开张了。对于帐篷旅馆的生意,扎西很有信心,他告诉我们,这家投资100万元左右的帐篷旅馆,每年可以给他带来超过50万元左右的收益。“5年前我就打算搞这个藏家乐了。”扎西一直在等待电力的到来。因为有了电,这一切才可能实现。扎西告诉我们,草原的白天十分漂亮,但是一到晚上,除了天上的星光,就再也没有光亮。帐篷的酥油灯在茫茫大草原上,连萤火虫都算不上,没有客人敢在这样的帐篷旅馆中入住。
在若尔盖草原,不只是扎西一个人抱着这样的想法。不管是像扎西这样做小生意的,还是更多的牧民,电力的到来,都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桑郎泽仁一家人生活在若尔盖包座乡一个叫康美的村寨里,他们一家人夏天都在离家三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放牧。我们来到康美寨时,正好碰到从夏牧场回家的桑郎泽仁。他骑在一匹马上,手上还牵着一匹。他是专程回家带食物到夏牧场的。我们来到他家里,顿时被堪称豪华的装修惊呆了。墙壁上装上了华丽的壁柜,里面放着精美的藏式花瓶和餐具,冰柜、电视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桑郎泽仁告诉我们,光是装修和家用电器,就花了近40万元。他一边说话,一边从冰柜里拿出一只冻成冰的大牛腿和糌粑等食物。每个月,他都要回来两三趟,取食物和办一些其他的事情。“我们这里离场镇远,最近的唐克镇有一百多公里,如果没有这个‘冰疙瘩’,真是不方便。”桑郎泽仁说。而他面前这个可以将牛肉冻成“冰疙瘩”的冰柜,是他去年才买的。作为无电地区的包座乡最近几年才陆陆续续通上电,桑郎泽仁所在的康美村寨今年才通电。
包座乡离若尔盖县城一百多公里,是若尔盖县无电乡之一。几年前,修建了一座35kv变电站,解决了包座乡大部分村的用电问题。但一些偏远村落,比如桑郎泽仁所在的康美、银晴村寨等一直未能用上电。在2014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中,阿坝州电力公司重点解决这些“无电死角”。
将电路延伸到最远的地方
王道富驾驶着一台越野车,熟练地在金川县二嘎里乡的机耕道上行驶。我们一行的车辆被远远甩在了后面。由于山路难行,司机不熟悉路况,在遇到急弯和爬陡坡的时候,我们只好下车,等驾驶员倒车,重新打方向盘,在转过急弯或者开过陡路之后,再上车前行。
一路上,红桦树茂盛的枝叶将我们前行的道路遮蔽得严严实实。如果不是前面有车开道,我们休想开上去。然而,一路上也有不少“标识”。那就是一杆杆立起来的电线杆和堆放在路边的施工材料。“跟着这些‘路标’一直往前走,就不会错了。”王道富在一个路口停下来,望着我们大声说道。
王道富是阿坝电力公司农电工。从2012年到金川进行农网工程复测验收起,基本上一直在金川。尤其是在去年的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中,王道富的脚步踏遍了金川的每一个角落。比如,我们此行到达的二嘎里乡团结村。
在王道富停车的地方,手机显示海拔为3280米。这里有一道十分明晰的分界线,一边是葱葱郁郁的原始森林,一边是广阔的大草原。连接它们的,是一条湍急的小溪。由于垂直落差大,水流很急,哗哗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河边有一条长长的木头做的水槽,内壁十分光滑,里面的流水很急,将手伸进水里,会感觉到很强的冲击力。顺着水槽往下,是一个简易的发电装置。王道富介绍说,这在当地被称为“水能泵”,是当地老百姓在没有电的情况下,自己动脑筋弄的这么个发电装备。
在王道富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附近一户牧民家。这是一座漂亮的藏式房屋,看上去刚修建好不久。几名电力工人正在为这户人家装上新的户表。一个20岁左右的漂亮女孩正忙着收拾家务。女孩名叫麦多措,是这家最小的女儿。身旁这两个孩子,是哥哥家的一对双胞胎。哥哥和父亲到山上放牛去了,她和母亲在家做家务看孩子。对于麦多措和家人而言,停电是家常便饭。每次停电了,只能等哥哥回来才能接上,自己和母亲都不敢去弄。麦多措告诉我们,即便是这个简易的发电设备,也是最近几年,县水利局才帮他们装上的。由于电路极不稳定,一年中基本上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没有电的状态。
麦多措一边熟练地给每个人泡上一碗酥油茶,一边望着窗外正在架线的电力工人说:“现在好了,等你们的线路接好,我们就不会停电了。”而身旁的王道富,在喝完满满一碗滚烫的酥油茶之后,望着一排整齐的电线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条线路,不管是于他,还是对更多的电力工人来说,都付出了太多。
永远脱不掉的棉袄
在王道富汽车的后座上,有一件棉袄。这是他到金川后买的,冬天穿在身上,夏天不管走到哪里,也得随身带着,因为随时可能要穿上。在他的工地上,经常会出现夏天下雪的情况。他笑着说,他是被冷怕了。
去年3月,二嘎里乡到处是冰天雪地。王道富和同事们开着车,便开始了无电项目建设的复测工作。不幸的是,他们遇上了下雪天。雪越下越大,很快齐腰深了。雪风一阵阵吹来,透过脖子的缝儿,吹得全身凉飕飕的。在工作的时候,王道富一不小心,一脚踩空,掉进了一个洞里,整个身体陷进了雪堆里,只露出一只脖子。同事们赶紧跑过来,所有人一起拉,都拉不出来,后来牧民来了,才刨开雪,将他拉上来。那天,他坐在火堆旁,“至少打了半个小时摆子”。
由于道路艰险,电杆转运不上来。王道富和施工公司一起想办法。他们找了两台挖掘机,先将道路简单地整修了一遍。“主要是将坡度降低,急弯的地方尽量多填一些土。”王道富指着脚下的路告诉我们。如果不是经过整修,我们根本开不上来。过去,由于汽车开不上来,他们只好步行来这里进行复测工作。“这里随时处于寒冷的状态。”王道富说。正因为这样,他才会随身带上棉袄。除了二嘎里乡的无电项目以外,金川县俄若乡玛利科村、观音镇斯淘村等无电地区,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都要穿过一条长长的沟谷。由于交通不畅,进沟一次都要花半天时间。王道富更多时候是睡在车上的。山上温度低,即便是六七月,有时候还会下雪,气温还会降到零度以下。“经过几年的电力发展,整个阿坝州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电网结构。无电地区大多位于条件艰苦、交通不畅的大山里面,施工难度极大。我们的员工和施工单位,都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和牺牲。”阿坝州电力公司总经理马强说道。在此次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中,即便是作为企业领导的他,也不能当“甩手掌柜”,更多的时候,他总是一条沟一条沟地转,一座山一座山地爬。在施工条件极为恶劣的金川县金川撒瓦脚乡,马强亲自带队督导,调集公司最精干的力量,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解决用电“最后一公里”难题
正值汛期的脚木足河水流湍急,泛黄的河水卷着浪花急流而下。沿河而上,汽车沿着盘山路行驶,尽管是水泥路面,坡度大且窄的道路还是让人害怕。汽车缓慢行驶了半个小时,终于在山顶一块缓坡停下来。缓坡上,几名电力工人正在紧张施工。炙热的太阳将变压器上的瓷瓶烤得发烫,他们额头和脸上也渗满了汗珠。这是一条正在施工的10kv线路,该线路将供3户居民使用。
离施工工地大约300米的地方,66岁的石高让(音)老人正靠在3楼屋顶晒太阳。沿着窄仄的楼梯往上,我们终于上到了老人所在的阳台。老人告诉我们,他就是在这个屋子出生的。这所房子,不知道是他祖上那代人修建的,总之是传到他这一代了。由于他腿脚不方便,除了能在家附近做点农活以外,家里的事情都是老婆在处理。现在他老了,孩子们都长大了,老婆在马尔康的女儿家给她带孩子,自己则在家里带孙子。“由于没有电,好多人都搬到山下去住了,我老头子一个,也没有钱去修房子,现在还住在老屋里。”石高让告诉我们,他在这里生活了六十多年,一直没有电。他指着家旁边的一根木头杆子说,早些年也曾有过电,但是没有用多久就断了。原因是电压太低,负荷跟不上。“刚开始是经常停电,后来干脆不来电了。当时的供电所也来修了好多回,但是真没有办法。”
石高让告诉我们,听说要通电的这一两个月以来,他一直让儿子去村上问什么时候可以通电。自己因为不能行走,每天都在屋顶,看着电线杆运上来了,杆子立起来了,线路接通了,每一次进展,都感到十分高兴。
解决“最后一公里”用电问题是阿坝州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石高让老人家旁边,是一条高压线路,几年前就架好了。然而,看着电流从家门口“流”过,自己却用不上电,老人心里很着急。为了解决这些情况,阿坝州在构架一张稳定电网的同时,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实际用电情况,在“最后一公里”下工夫。“通过此次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阿坝州所有的老百姓都将告别无电的历史。”马强说。
也许,这才是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真正意义。
有人的地方,就要有电
在阿坝电力公司,不管是以马强总经理为代表的领导层,还是各中层干部,除了每个星期一的例会以外,其他时候基本上都奔波于阿坝州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现场。作为阿坝州公司“一把手”,马强被称为救火队长。在所有项目开工的时候,公司领导层都有自己的“分片”,每个领导负责一个县的电力建设工作。马强的“片区”为马尔康,这恰恰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方。去年夏天,一场洪水冲毁了前往草登乡的龙头滩大桥。龙头滩大桥位于脚木足河和茶堡河的交汇点,是通往草登乡的唯一通道。由于道路不畅,许多材料运不进去,工期被耽误了。马强和马尔康供电公司领导都很着急。那些日子,马强的车子来来往往马尔康不知道多少遍。“年底前,完成所有无电地区的电力建设,这是我们对于老百姓的庄严承诺,不管怎样抢,一定要赶在年底前抢出来。”马强说道。去年9月,桥建好了,路终于通了,草登乡35kv变电站也建好了。草登乡在去年底前终于通上了电。
“对于我们阿坝公司而言,这是一场战役。而这场战役,是对我们实力的检验。”刚从施工现场回来的赵雄这样说道。赵雄是阿坝电力公司农电部主任。此次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大多数协调工作都是农电部在完成。近年来,国家电网加大了农网建设投入。2008年至2012年,国家在阿坝州农网这块,共计投入6.7亿元。而在2013年的计划中,就投入了9.21亿元。“如果按照投资比例而言,我们去年就完成了过去差不多10年的工作量。”赵雄告诉我们,此次阿坝州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分布在阿坝州9个县,共有16个35kv输变电项目和300余个10kv及以下项目。“此次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我们一共解决了16523户近5万人用电问题。同时,通过此轮电网建设,实现了若尔盖北部片区与主网联接,结束了外埠供电的历史。”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电。”阿坝电力公司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对藏区人民的承诺。
手记:每一个角落都将被温暖覆盖
行走在阿坝州每一座山谷、每一条河流,都会看到紧张的施工场景。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必须在大雪封山之前完工”。因为大雪封山之前完工,便意味着这个冬天,老百姓都用上了电。有了电,他们就不再畏惧寒冷,有了电,这里的黑夜才会有光明。付出终有回报,努力换来了准时通电。
这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在那段紧张的日子里,不管是作为业主代表的阿坝州电力公司,还是施工单位,大家都在紧张有序地工作,付出。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他们拥有的,只是工程进展带给他们的喜悦。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在庞大的工作人群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改写阿坝州电力建设历史。但有一点,他们再明白不过。那就是,多年以后,当他们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当他们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能够骄傲地指着远方的灯火说,那是我努力带来的结果。现在,阿坝州每一个有人的角落,都有电力的覆盖。电力的光和热,也是背后默默奉献的他们在散发着。
原标题:让光亮照进藏区每一户家庭——阿坝州电力建设实录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