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神秘院落历经150年风雨 周恩来一封电报使其免遭焚毁厄运

15.07.2016  15:22

在繁华的南京街头,一座红漆大门里总能听到 “嚓嚓”之声。这是什么地方?梁启超说,“这里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伏流’”,鲁迅还曾在此刻印为母亲祝寿。这座古式建筑就是中国最早的刻经处——金陵刻经处。

今年是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它既是藏书楼、出版机构,还收藏印刷古老经卷。据统计和研究,目前这里一共收藏了12.5万块经版,以及18块国家级文物佛像版。其中最古老的经版,出自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其余的经版也多半是晚清时期雕刻的;18块佛像版是金陵刻经处创立之初,请当时著名的画家参照《造像量度经》等资料绘制,并由著名的刻工直接用刀雕刻而成的。

150年来,金陵刻经处几经沧桑,在“文革”时期还差点被毁。据记载,“文革”初期,南京白下区红卫兵司令部住进金陵刻经处,他们对经版进行登记造册后,准备象征性地保留几块,其余都要销毁。中国佛教协会将这一情况报到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从北京发来加急电报:“金陵刻经处所藏经版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希望红卫兵小将们妥善保管好。”因此,这里所藏经版被重新搬到了一个房间里保存起来,12万多块经版终免遭劫难。

作为六朝古都,金陵拥有2400多年建城史和1700多年佛教文化发展史,既是中国古代江南地区佛教文化的最早传播地,也是近代佛教文化的复兴策源地。1866年,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创建了金陵刻经处,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刻经处,也是近代第一家由私人创办的融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

那么,一本“金陵版”经书是如何诞生的?据介绍,经版从书写到刻制,要经过上样、刻字、刷墨、擦印、分页、折页、齐栏、分类、穿纸捻、线襞等二十多道工序。刻字的经版通常取最好的安徽特产棠梨木,印刷所用的墨粉则由刻经处自制而成,已有百年历史。经版刻好后,成批放到锅中熬煮、浸泡一天,取出晒干后才入库。这里的每个程序都是手工制作,更要用心完成。其中的刻字工艺是金陵刻经处独有的技艺,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和技艺内涵,被人赞誉为“最精普之佛典版本”。

7月5日,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纪念会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举行。同时宣布金陵刻经处新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届时新馆将以3000平米阔大展厅,全景式、全方位地展示金陵刻经处的历史文化、经书、佛像,和整套雕版木刻水印技艺。(中国西藏网 文/郎宁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 刘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