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李安宅、于式玉夫妇昌都办学记

09.06.2015  20:08

   中国西藏网 讯  用才之基在储才,储才之要在育才。”1951年,知名学者李安宅和于式玉夫妇在西藏创办了昌都小学。作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昌都小学招收学生不受性别、年龄、民族、贫富、信仰的限制,上层贵族和各族贫苦百姓均可入学。

  1950年,十八军进藏之初,贺龙向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推荐了长期从事边疆研究,精通藏语文的社会学家、藏学家,华西大学教授李安宅、于式玉夫妇。

  为表明心志,李安宅写下了“五十书行出边关,何惧征鞍路三千。伴同红旗浑忘老,尝尽江山不费钱。半生蹉跎喜梦醒,万岁事业齐心干。愿将余生献华夏,同庆百族共骈阗。”的七律。1950年2月,李安宅与于式玉正式参军,在人民解放军十八军政策研究室担任研究员。同年10月,他们随十八军抵达昌都。

  1951年1月2日,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正式成立后,立刻委托文教组负责人李安宅、于式玉两位教授会同昌都各阶层人士共同协商昌都冬学、小学的办学事宜。10天后,商定先办冬学,校址设在昌都西北角一座破旧的城隍庙里。招收学生不受性别、年龄、民族、贫富、信仰的限制,上层贵族和各族贫苦百姓均可入学,以学藏文为主,选修汉文。

  两位大学教授为了发展藏族人民的教育事业,一面负责小学的领导工作,一面当起藏、汉语老师。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现编现教。于式玉对学藏文的成年人和儿童,均先从藏文字母教起。李安宅对帕巴拉·格列朗杰、罗登协绕、格桑旺堆、甲本慈诚等学汉文课的学生,则先从汉语拼音和中国、西藏、共产党、毛主席、解放军等汉语名词教起。

  5月1日,昌都冬学发展成了昌都小学,这是全西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小学。在两位教授的热心教育下,学生们不但自己学到了文化,还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父母、弟妹和亲友。两位教授不但是学生的好老师,也是学生的好家长,对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也随时纠正。一个以前多年荒凉冷清的城隍庙,也变成了昌都最活跃、最有生气的文化中心。昌都小学很快成了当地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

  当时,小学也是传播科学卫生知识和民族政策的地方。1951年春,学校召开家长会议,讲述防病治病的意义和重要性,会后在校生都种了牛痘。在学校的影响下,校外的270多名儿童也种了牛痘。当地藏族老人回忆,1945年昌都曾流行天花,14岁以下的儿童就死了480多人,这种伤痛令人难忘。一个名叫格隆的学生家长感激地说:“过去有钱的人才能种这种吉祥痘,我们农奴的孩子是没有这个福分的,今天‘金珠玛米’给俺孩子种了牛痘,带来了大福。”一名学生的妈妈叫益西芝玛,她说:“过去我们有病无法治,现在是还未生病解放军就先给种了牛痘,再也不担心孩子生天花了,穷农奴娃子真有好日子过了。

  因工作需要,1951年冬天,李安宅、于式玉教授随军进驻拉萨。1952年,李安宅又参与了拉萨小学的创办。毛泽东在与十世班禅谈话时曾说:“我们人民解放军进了西藏,给西藏人民做的事情不多,修通两条公路,办了两个小学……”毛泽东把修路和办小学并提,可见办小学的重要。李安宅、于式玉这对伉俪利用他们的学识和专长,对藏区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加强藏汉民族间相互了解,增强民族团结、民族和睦起到了极其良好的作用。(本文综合自《昌都地区实验小学:西藏现代教育事业的起点》、《李安宅、于式玉先生编年事辑》、《五十书行出边关,何惧征鞍路三千——忆李安宅\于式玉夫妇》等)

(责编: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