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康公路上读懂川藏公路的“昨天和明天”

15.10.2014  22:16

  如果说二郎山是“川藏公路咽喉”,那么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的飞仙关镇则可以称之为“川藏公路口腔”。在飞仙关镇和天全县交接之间,耸立着一座吊桥,叫“飞仙关吊桥”。尽管吊桥早已弃用,且面貌及结构已显斑驳,但其历史意义对于整个川藏线来说,深远而悠长。

   回顾

  时间调拨回1950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笼罩在一片欢庆的气氛中。但在祖国的西南一隅,却处于动荡——彼时,尚未解放的西藏的政治情形极为复杂。为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统一,毛泽东主席指示:解放并营救西藏。随即,任务的重担落在了当时驻守西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第十八军的肩上。

  从四川进入川藏的公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图上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只是极其艰险的由骡马踩踏出的茶马古道。要想效率更高的进军西藏,就必须在横亘在二郎山和芦山县之间的青衣江上,建立起一座桥梁。1950年9月,为支援进军西藏,解除运输困难,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公路局和第十八军后方司令部决议在芦山河和青衣江交汇处修建飞仙关吊桥。该桥于1951年5月15日竣工通车,成为西进康藏的国道重要设施。这座桥梁是原川藏公路的第一座吊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道桥专家们引以为豪的“国产”大桥杰作,桥顶的“飞仙关桥”四个字为刘伯承元帅书写。

  飞仙关作为第一个进藏的“桥头要塞”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其修建的艰苦程度却远远比不上与它隔江相望的雅康公路。当时,雅康公路还只是十八军新建雅安至马尼干戈路段工程的其中一个部分。这个工程于1950年4月开工,由于任务紧迫,当局决定采取沿旧路“先通后善”的原则进行。艰苦奋战了86天之后,雅康公路基本修通。

  雅安名山区双河乡境内,一位八十二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他时常在一个山坡下走动。据当地村民介绍,老人名叫柯昌盈,曾经跟随十八军进行过筑路工作。“我十八岁的时候就跟着十八军修路了。

  柯昌盈的身后就是他经常在下面走动的山坡,当地的村民把这个山坡唤作“老乡坟山”。刚刚经历过雨水的山路泥泞异常,却把葱茏的青草“”得郁郁苍苍。半山腰某处,青草的掩映下,十几座墓碑静静地矗立。据介绍,这是“二郎山”烈士墓群,为纪念1950年修建二郎山公路牺牲的烈士。

  随着柯昌盈的讲述,昔日的光景再次浮现:海拔2980米的二郎山工程极为艰苦,阴雨不断,杂草丛生,病疫肆虐,有段时间部队患病者竟达到了三分之一,仍带病坚持修路,直至任务完成,《二郎山之歌》的歌声唱遍全国……

  实际上,《二郎山之歌》唱出的是整个川藏线筑路精神的一个缩影——与天斗,与地斗,不达任务不罢休。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激励的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人民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展望

  虽然二郎山公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但翻越二郎山的路段全是盘山公路。因气候和地质原因,这里常年冰雪、暴雨、浓雾、泥石流、山体滑坡不断,行车事故频发,被称为“川藏公路第一险”。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成为了制约甘孜州及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打破“瓶颈“的唯一方法就是打通二郎山隧道,紧接着,计划、勘探、施工,二郎山隧道最终于2001年建成。

  时光飞逝,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旋即而过,中国经济全面腾飞。曾获得过“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的二郎山隧道,在日均4000辆的车流量面前已显得力不从心。为更深层次地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藏区的稳定和发展,雅康高速公路项目应运而生。据估计,雅康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成都至雅安的车程缩短至3个小时之内。在整个工程中,及其重大的一个控制性工程就是——建成新二郎山隧道。

  据介绍,新二郎山隧道段起于新沟乡蓝坝坪,于门坎河左岸设置新沟停车区,穿越二郎山于五里沟右岸堡子上平台设置泸定服务区,至终点二坪上,路线长度约18.5公里,其中二郎山隧道长约13.4公里。

  据中铁集团隧道集团技术人员介绍,新二郎山隧道是川藏线“咽喉”路段的“咽喉”工程,集中了各种隧道地质难题,被称为“地质博物馆”。2012年8月进场时,隧道进口当时完全是一个原始森林,完全都需要重新开始。2013年初,新二郎山隧道进口开挖不久就遭遇到软弱破碎带,既有瓦斯,又有大量涌水,极易塌方。基于种种难题,施工队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方案,实施标准化作业,以合理的方案保证施工安全,同时也加强支护度,确保工程质量。据中铁集团隧道集团冯志谦介绍,目前新二郎山隧道已成功穿越3条断层破碎带,施工队会这样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在新二郎山隧道紧凑开工的同时,二郎山的另一端山下,靠近泸定县城的某个路段,一群工人正在对公路进行维护。这群工人常年驻扎在附近的一个道班——凉风顶道班,“道班”实质上是指公路养护站,而道班工人的职责,就是对附近公路进行日常的维护和巡查。“职责当然是非常重要,我们心里很清楚,到目前为止,所有进出藏物资运输和客流仍然是靠公路完成的。”班长代发祥告诉记者,海拔2300米的凉风顶公路,冬天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20多度,道路常因雨雪结冰;而在雨季,大量的雨水也会破坏路面。代发祥和他的工人们冬季的主要任务是打冰防滑,雨季的主要任务是抢修路面,非常的辛苦。

  尽管重复着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工人们在见证道路正被逐渐地改善:“我亲眼看着这条路从最开始的土路,到油路,再到现在上好的水泥路。”代发祥说。实际上,从“烂路”到“土路”的变化不仅仅存在于凉风顶路段,扩大至雅康高速,乃至整个川藏公路,路况在无数人的努力下正在改善,而且还将持续地改善。从代发祥的眼里,似乎已经可以看出川藏公路未来更宽广、更高效、更安全的蓝图。

  原标题:在雅康公路上读懂川藏公路的“昨天和明天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