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培养双语法官 缓解少数民族地区法官匮乏

18.08.2014  19:37

  到2020年,我国将培养“双语”审判人才1500名——这是最高人民法院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基地建设和审判人才培养,于2013年7月提出的目标。这项旨在培养更多优秀双语法官人才的工作开展一年来,成效如何?还面临哪些困难?记者近日赴甘肃进行了调查——

   困境:甘肃民族地区法院1300多名干警中能翻译法律文书的不足10人

  甘肃夏河,因大夏河水而得名,是藏族同胞聚居的县区,著名的拉卜楞寺坐落于此。

  千百年来,当地藏区群众形成了依靠族中权威解决纠纷的独特方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藏区群众选择依靠法律解决纠纷。

  “这是社会的进步。”夏河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员、“全国最美基层法官”称号获得者才让旺杰说,国家法律在一国范围内应该具有普遍约束力,得到高度尊重和统一实施。

  1997年大学毕业后,主修藏语文秘的才让旺杰被分配到夏河县人民法院工作。他发现,当地80%的案件当事人是藏族群众,由于汉语普及率低,他们参加诉讼必须请翻译。然而,翻译人员虽然懂汉藏双语,但却不懂法律,在翻译时常常出错,不仅影响交流,更影响法官对案件事实、证据的判断。于是,才让旺杰改用藏汉双语开庭审理或主持调解,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增强了藏族群众对法官的信任。

  随着双语审判的深入,才让旺杰发现,大量司法解释没有藏语译本,用藏语写成的法律书籍也十分匮乏,许多专业术语和法律条文难以统一和准确地翻译。不同人作出不同的解释,常常让当事人摸不着头脑。才让旺杰从为数不多的藏语法律书籍中找来一本《汉藏对照法学辞典》反复学习。

  “根据我国宪法和三大诉讼法,许多案件庭审时需要同步口译为藏语,判决书需要翻译成藏文,然而在夏河法院能做口译的法官不足10人,能写藏文判决书的法官只有才让旺杰一人。”夏河法院副院长拉毛东智说。

  事实上,整个甘南藏族自治州的8个县市中,能写藏文判决书的法官只有7名,平均每个县不到1名。才让旺杰也因此经常被“”到州中级人民法院或者其他基层法院,担任翻译人员或写判决书。

  由于翻译人员缺乏法律知识,导致事实认定不准、法律适用困难的事例屡见不鲜:

  在审理一起刑事案件时,被告人辩称“对方围打我,我便拔刀刺向对方”,但翻译人员译为“对方围住我,我便拔刀刺向对方”。“围打”和“围住”在日常表达中混用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在刑事案件审判中,却直接决定了被告人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

  在汉语中,“调解”“仲裁”表示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矛盾纠纷解决方式,但因翻译人员不懂法,常常混用,造成误解也会经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