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深圳谱写产业援藏新篇章

17.10.2015  17:20

    新华社深圳10月17日电(冯璐、张京品)三排四行黄绿相间的课桌、贴满管理制度的墙壁、崭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并不是都市里的现代化学校,而是西藏边陲察隅县的一个藏鸡养殖培训基地。这个占地10多亩的基地由深圳援藏工作组援建,能养殖3000只藏鸡。

    46岁的察隅县竹瓦根镇空档村农民次成尼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16年的丰富养殖经验,使他被工作组选中开展基地经营及示范推广,当地居民定期来基地学习室接受技术培训。“一只藏鸡利润75元左右,援藏资金又帮着添置了鸡舍和孵化器,还以成本价提供孵化鸡苗,大伙勤劳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次成尼玛说。

    同样是在工作组的资助下,察隅县上察隅镇的种菜能手夏美盖起了两个蔬菜大棚。夏美告诉记者,有了蔬菜大棚,冬天也可以种菜卖,还能种有机菜。同时,这个蔬菜大棚还承担着蔬菜种植技术的培训工作,即将建好的教学区,每年能培训120多个蔬菜种植户。

    位于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县与印度、缅甸接壤,由于路途偏远和缺少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2010年开始,深圳市对口援建察隅县,工作组不仅带来资金、项目,还引入产业概念,以点带面,不断增强当地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生产生活风貌大为改观。一个个援藏项目撬动产业发展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原本“老、边、山、穷”的察隅县,涌现出不少致富先进户。

    记者在察隅走访发现,援藏工作组援建的民心桥、沿山路、偏远村“六通”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撬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资源。长满野生桃树的古玉乡罗马村修建了环村旅游步行道、“藏家驿站”和松茸加工厂;与印度接壤的下察隅镇迎来了援建的僜巴人家驿站,村民们经营“农家乐”;县城里,前来旅行的各地车辆随处可见,本地药材店、民族首饰店鳞次栉比,不少店面提供商品快递服务……

    从修路到思路,从“输血”到“造血”,援助地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受援地的政策、资源和后发优势结合起来。

    在援藏工作组成员们看来,只有向受援地区输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资源,深层推进西藏与内地交流交往交融,才能让当地从援藏中拥有可持续的“获得感”。

    两年前,援藏干部从深圳携带到察隅县千株簕杜鹃,如今,这些象征着热情、坚忍与顽强的簕杜鹃已经在西藏迎风怒放。

    与之一起开花结果的,还有创新的做法和思路。据介绍,为让援建项目更有针对性,本批援藏工作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2.7亿元的援藏资金90%以上投向农牧区,21个援藏项目涉及4个小集镇改造、8个小康示范村和产业培育扶持等。此外,工作组注册建立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仅强化了管理,还有效解决了信贷扶持产业发展的途径。

    “工作组希望在当地留下印迹。不仅仅是留下一条条路、一座座楼房、一个个大棚,更要留下思想财富。”察隅县广东省援藏工作组组长王建文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