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被习大大接见过的人都有个共同特点

12.01.2016  23:40

      新年伊始,新华网刊发文章《总书记见过他们之后,他们的生活有啥变化?》,盘点了11个因为与习近平总书记有了交集而变得不那么普通的普通人的故事。有趣的是,在这11个故事的12位主人公中,有一半以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与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缘分。

      他们中有各少数民族的杰出代表: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80后”刺绣姐妹哈那依先·艾尼瓦尔和米热古丽·艾尼瓦尔,来自云南的白族企业家马伟亮,还有来自湖南的苗家老汉施成富。

2015年12月14日,新疆库车县乌尊镇玉奇喀拉二村村民在进行刺绣培训。新华社记者 索善武 摄

      他们中还有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朋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的模拟“妈妈”景凤英,甘肃兰州的杨林太老人,以及贵州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刘轶。

      这还不算,就连十二位主人公中唯一的一位未成年人,也是来自一所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海淀区民族小学。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听取了这所学校的少先队员代表米增昊的介绍。

      这是巧合还是有意识的选择?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看似偶然的事情背后总是有其必然,这个“必然”就是长期以来,习近平对于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区的高度重视。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国庆前夕,习近平特别邀请来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来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并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他们。习近平会见中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

2015年国庆前夕,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们。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除了民族团结,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也是习近平的关注热点。习近平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坚持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铿锵的承诺字字千钧,映射出党和国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努力。

      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提到,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我们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

2015年12月9日,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模拟“妈妈”景凤英的“女儿”萌萌在亲吻景凤英。新华社记者 王靖 摄

      甘肃、贵州、云南、新疆……这些熟悉的地名再次出现,看得出,这些地方一直都在总书记的心头记挂着。至于西藏,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也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施成富家门口座谈时,对扶贫攻坚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使这个偏僻的苗寨一夜之间闻名天下。而党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的高度关注也正如“点石成金”的手指一样,一定会带给他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5年12月7日,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施成富老人在整理自己经营的农家乐。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责编: 吴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