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西藏气象防灾减灾 保障西藏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14.10.2017  03:23

  中国西藏网讯 防灾减灾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气象部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防线,为新形势下保障西藏经济发展、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工作人员在西藏那曲海拔4672米的申扎县气象局安装新型自动气象站放倒风杆。摄影:中国气象报记者 郭青林

   气象综合监测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

  2012年以前,西藏自治区全区只有不到150个综合气象观测站,在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3万平方公里才有1个站。站点少、站网单一、综合监测能力较低,严重制约着气象保障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2012年以来,西藏气象部门借助国家大中型项目,强力推进气象综合监测现代化建设。到目前,西藏已拥有39个国家级双套自动气象站,71个国家级无人站、89个区域无人站,5个高空观测站、3个自动探空系统、39个单雨量站、13个交通气象站、7个移动观测站组成的天气观测系统,实现了县县有站、关键区域一县多站的目标。

  不仅如此,五年来,西藏还建成了由4个多普勒天气雷达站、1部713数字化天气雷达组成的天气雷达网,由18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雷电观测网,由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3个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4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8个国家级太阳辐射观测站,21个无人辐射观测站、2个大气成分站、4个酸雨站、10个GPS/MET水汽通量观测站、1个陆态GNSS基准站、8个北/GNSS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等组成的专业气象监测站网。

  目前,西藏综合气象监测站点数量超过300个,气象监测站网覆盖率提升到平均每1.5万平方公里3个站,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34%。气象综合监测能力显著增强。

  

  图为西藏气象人坚守岗位应对暴雪天气

   气象防灾减灾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五年来,西藏气象部门牢固树立气象现代化是兴业之路的思想,始终把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建设了风云三号卫星接收站、综合观测设备远程监控系统、北斗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和移动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建成了西藏气象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西藏气象实时业务集约化监控和应用平台,以及区、地(市)、县三级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和视频会商系统,明显提升了气象信息传输服务能力。建成了气象装备运行监控平台,以及区级管理保障为主,阿里、昌都2个地级保障分中心为辅,基本覆盖区、市(地)、县三级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

  气象现代化的建设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气象预报的时效和准确率上。五年来,西藏气象部门结合高原天气气候特点,大力引进和研发先进的数值预报释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高原短临预报、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和短期、延伸期气候预测等本地化数值预报业务,使天气预报的预见期和准确率有了较大提高。与2011年相比,目前西藏城镇晴雨天气、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了0.6%、0.3%和0.4%,气候预测(降水、气温)综合评分提高了12.6%。

  

  图为受雪后降温天气影响,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大雾弥漫。中国气象报社 马玉权 摄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持续完善

  2012年以前,西藏74个县(区)中只有40个县(区)设立了气象局,气象机构的缺位严重影响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2012年8月,中国气象局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省部合作协议,提出在西藏33个没有气象局的县,共建县级气象机构。

  五年来,西藏气象部门通过省部合作,采取“机构、人员、设备、服务”四个先到位,县上提供办公场所,基础设施逐步跟上的“吉隆模式”,加快推进县级气象机构全覆盖工作。目前,已完成了22个县新设气象局建设任务,山南、那曲、阿里三个市(地)还率先实现了县级气象机构全覆盖。到2018年底,将实现全区县级气象机构全覆盖的目标。

  依托国家“三农”服务专项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和组织体系,7市(地)及61县成立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所辖乡镇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在各行政村培养了1名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初步形成了“区市(地)县乡村”五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同时,还融入西藏自治区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了685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75%。7市(地)及10个县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9县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拓展了148户种养植大户、88个农民合作社、20余家农业企业成为“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依托自治区双联户创建工作,把8.1万名双联户户长培养为兼职气象信息员。实现了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向乡、村两级的延伸,以及气象信息员的村级全覆盖。

  多年来,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是影响西藏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瓶颈问题。2012年以来,西藏气象部门以“三农”服务专项建设为抓手,有效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力促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西藏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规范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制作、发布、传播、通报、管理和保障措施。建设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并推进到36个县(区),与西藏自治区11个重点部门应用对接。将5677名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纳入手机服务短信用户。在61个县建立了县(乡)级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统一了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渠道,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影响区域手机用户的全网发布。建立了118块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并与广电、农牧、水利、交通等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共享其信息发布通道。23县开通了微信、APP等气象服务终端,有效拓宽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目前,西藏气象信息覆盖率达90%,较2011年提高了8.1%。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保障作用不断凸显

  针对西藏气象灾害的特点,大力开展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三农”和旅游、交通等重点行业趋利避害专业气象服务,开展了气象科普进学校、进农村、进牧区、进社区、进寺院、进军营、进企业等气象科普“七进”及“气象防灾知识唐卡进农户”等特色科普宣传活动。

  融入拉萨市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了拉萨首府城市便民警务气象精细化预警服务系统,实现了拉萨所有便民警务站气象服务信息实时发布。在大昭寺建设了“寺庙文物保护气象监测服务系统”,开展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气象监测服务。

  为西藏自治区全区61所学校免费安装了防雷装置,面向120所中小学开展防雷安全检测。开通了西藏气象、西藏天气微信公众号和“拉萨实景”“交通实景”等随身气象服务,推出了藏语短信、藏语天气预报,并实现了天气实况服务每10分钟更新。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西藏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达85%,较2012年提高4%。

  不仅如此,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的共同推动下,2016年,“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西藏数据与应用中心”(以下简称“高分西藏中心”)在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正式挂牌成立,并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一并纳入“十三五”西藏遥感能力建设内容。搭建了西藏高分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实现了与11家自治区互联互通单位的高分数据共享。开展了多源数据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联合农牧、林业等自治区相关部门开展积雪、植被、森防监测等示范服务,在推进防汛抗灾、“河长制”、草地监测等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近年来,西藏大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在保障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保障作用,已建立了覆盖全区主要农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211个,移动作业点10个,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布局已基本形成。针对西藏冬春少雨和主汛期频发的强对流及冰雹天气,常态化开展人工消雹增雨作业,保护作物面积达330万亩,有力保障了百万吨粮食生产目标,改善了生态气候条件。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拉卓表示,当前,西藏气象部门正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全力加快推进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建设,以此加快推动气象服务经济发展、精准扶贫、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能力,到2020年,力争使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牧区社会单元覆盖率达90%以上,联动部门信息双向共享率达80%以上。(中国西藏网 文/查日)

(责编: 刘莉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健康西藏”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健康西藏”是建设“幸福西藏”“美丽西藏”的关中国西藏网
国庆期间西藏天气总体利于出游和赏月
  中国西藏网讯 2017年的“十一”黄金周与中秋中国西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