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03.02.2018  15:53

学校简介

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也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其前身是1958年9月开学的“西藏公学”。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援助高校、西藏自治区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设有13个学院(部),4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9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有1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0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为教育部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学校现有文汇校区,另有秦汉校区正在建设,预计两年后投入使用。学校拥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馆藏面积14821平方米,藏书297.4万册。学校建有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校史馆、西藏人权状况展览馆。学校出版《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高等教育研究》(内刊)等学术刊物。

建校59以年,学校始终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高举爱国旗帜,担当兴藏使命,为西藏培养了7万多名合格人才,被誉为“西藏干部的摇篮”。新时期以来,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治藏方略,以“面向西藏、服务西藏”为宗旨,紧密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反分裂斗争的现实需要,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积极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凸显了极强的区域性、适应性和时代性,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欧珠,校长刘凯。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学校定位

学校的目标定位为:坚持内地办学,立足西藏,服务国家治藏方略,引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层次定位为: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培育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学科定位为:坚持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继续加大民族学(藏学)和其他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积极推进西藏急需的工、医、管理类应用型学科及专业的建设,重点突破博士点建设学科,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

1.2人才培养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遵循“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践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重要原则,主动适应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内涵式发展,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3学科及本科专业设置

2016-2017学年,我校有11个学科门类,49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和中国史4个硕士一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中国近现代史1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1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二级)11个。会计学、汉语言文学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会计学、法学、新闻学4个自治区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行政管理 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学前教育和民族学2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校级14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持续打造汉语言文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会计学、财政学、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临床医学、体育教育、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哲学14个校级品牌专业。

2016-2017学年,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我校内涵式发展要求,学校调整专业招生结构,共有42个本科专业(详见表1)、5个专科方向招生。

表1                           西藏民族学院本科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

序号

所属院系

专业名称

学制

2016年招生专业

1

财经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2016年招生

2

财政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3

金融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4

经济统计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5

会计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6

财务管理

四年

2016年招生

7

劳动与社会保障

四年

2016年招生

8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四年

2016年招生

9

人力资源管理

四年

2016年招生

10

行政管理

四年

2016年招生

11

公共事业管理

四年

2016年招生

12

文化产业管理

四年

2016年招生

13

旅游管理

四年

2016年招生

14

档案管理

四年

2016年招生

15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16

秘书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17

民族研究院

历史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18

民族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19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四年

2016年招生

20

外语学院

英语

四年

2016年招生

21

日语

四年

2016年招生

22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23

广告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24

播音与主持艺术

四年

2016年招生

25

广播电视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26

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2016年招生

2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2016年招生

28

工业工程

四年

2016年招生

29

数字媒体技术

四年

2016年招生

30

土木工程

四年

2016年招生

31

网络工程

四年

2016年招生

32

通信工程

四年

2016年招生

33

医学院

临床医学

五年

2016年招生

34

护理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35

医学检验技术

四年

2016年招生

36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2016年招生

37

法学院

法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38

社会工作

四年

2016年招生

39

            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40

应用心理学

四年

2016年招生

41

学前教育

四年

2016年招生

42

小学教育

四年

2016年招生

 

1.4在校生规模及生源

截止2017年7月份,全校各类在校生为12644人,全日制在校生10075人,其中本科生8648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5.84%;专科生 1008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10%;硕士研究生622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6.17%;成人教育学生2569人。

2016年,本科专业招生2216人,生源分布在西藏及区外13个省(区、市)(详见表2)。其中西藏生源1317人,占总招生人数59.4%,其他省区生源899人,占总招生人数40.6 %。

表2                     西藏民族学院本科招生分类统计表

序号

生源

人数

1

西藏自治区

1317

2

广西壮族自治区

25

3

河北省

100

4

河南省

85

5

湖北省

40

6

湖南省

95

7

山东省

113

8

陕西省

179

9

四川省

60

10

云南省

55

11

山西

105

12

甘肃

30

13

重庆市

12

2016年,区内生源普通本科文科录取分数线为285分,普通本科理科录取分数线为235分。区外生源普通本科理科平均录取分数线为416分,文科平均录取分数线为451分,我校生源质量差异性较大。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2.1师资队伍

截止2017年8月底,我校师资队伍总量777人,其中:专任教师585人,附属医院临床教师42人,当年离职教师14人,其他师资136人,外聘教师45人。生师比为14.47:1((折合学生数=8648+1008+622×1.5+2569×0.1=10845.9)(折合教师数=585+42×0.15+14+136+45×0.5=749.8)(生师比=折合学生数:折合教师数)。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80人,具有副高职称教师247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2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9%。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数的72.8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5%;教师中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

2.2教学经费

2016年收入总计34,585.70万元。学校教育经费总额27215.79万元,教学经费总额4047.89万元。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1294.69万元。

2015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804.27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0.21万元。教学改革支出94.51万元,专业建设支出806.33万元,实践教学支出669.88万元,生均实践教学经费0.08万元。

2.3校园设施

我校现有校园土地面积1148亩,生均76.03平方米。校舍面积33万平方米,生均33.12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5.18万平方米,生均15.07平方米。科学制定新校区建设规划,保证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继续推进新校区建设项目的规范实施。同步推进室外工程、景观绿化工程、大门设计、游泳馆等规划设计。落实老校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青年教职工公寓楼建设、“五一新村”住房改造、7号学生公寓楼外挂电梯、校园综合管网升级改造、附属医院改扩建工程等工作有序推进。固定资产清查、政府采购等工作分项落实,预算编制和执行严格规范。

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81个,面积33946平方米,生均3.4平方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5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建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10个,自治区实验实训基地1个。

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68.92万元,2016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916.54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091.16元。有多媒体教室105间,计算机房7间,语言教室6间。多媒体教室和语言教室座位8622个,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105台。建设有标准运动场,球类运动场、文体馆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教学设施。依托校园网和局域网平台,建有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运行状况良好,在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书馆总面积14821平方米,阅览座位数1863个。图书馆馆藏总量297.4万册,生均图书279.43册,含纸质图书130.4万册,本科生均纸质图书数122.52册,电子图书167万册,生均电子图书156.91种。当年新进纸质图书7.78万册。现有纸质期刊1231份,电子期刊5915种。图书馆每周开放7天,周开放时间98小时。当年图书流通总量合计为196934册次。            

学校共有各类宿舍1600余间,可为所有全日制在校生提供住宿。其中本科生6~8人一间。学校共有3个学生食堂和1个民族餐厅。学校全额补贴水电费,饭菜价格在同类高校中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卫生条件良好,可有效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

学校已经建成了技术先进、设施完善的数据中心机房,部署了数据中心虚拟化平台和中心数据库平台、一卡通系统、校园安防系统,数字化校园硬件平台已经初具规模。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和就业管理系统构成了我校学生信息的基础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学院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西藏民族大学数字化校园开始建设,已建成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和统一数据中心三大平台,实现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系统、科研系统、图书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信息的数据集成和业务整合。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3.1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明确了“强一流专业,推动一流学院,强一流学科,推动一流大学”的工作思路和“十三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目标,构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生态体系。积极整合民族学(藏学)、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拟申博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申博支撑学科资源,扎实做好了申博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和申博论证工作。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临床医学和翻译等学科建设力度。中国史一级学科与中国哲学二级学科完成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开展了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试点工作,完善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经我校申报、自治区教育厅审核,教育部批准我校运动训练、医学检验技术两专业获得招生资格。完成2016年学士学位审核工作。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取得文化产业管理、网络工程和小学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计划开展专业评估,引入评估体系,对我校现有49个本科专业,全面开展专业评估。为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为校内自评自测、质量监控与决策支持分析等提供数据服务,提高学校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的信息化水平。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政策法规处要求,对我校财政学、法学、新闻传播学和临床医学(全科应用人才)共四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摸底。四个项目中财政学、临床医学(全科应用人才)两个项目已建设完成。法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项目尚未建设完成,将按照建设规划继续试点建设。

加强理、工、医、管、师范类等应用型专业建设。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国家级全科医生培养项目,自治区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等形式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继续推动“医教协同”,创造条件,从软硬件建设上向医学倾斜;加大土木工程、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等;新专业建设上强调理工医、特色牌,如新建了医学检验技术、运动训练专业。2017年新申报了印地语、尼泊尔语2个本科专业。

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具有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各类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和部分普通高校学分制管理相关经验,经广泛调研,在征求、汇总各院(部)和相关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办法》,并于12月20日以藏民大发〔2016〕37号文件正式颁布施行,从2017级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

全面实现教考分离、加大试题库系统建设。继续推进教考分离工作,开展第三期试题库建设,目前试题库门数已达140门。

2016年法学、行政管理辅修专业继续招生,两专业共招生199人。2016年辅修专业结业283人,获得双学位97人。

3.3课程建设

强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要求各专业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途径,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加强公共选修课程建设力度。为有效解决学生选课难问题,教务处拓展和完善了公选课课程体系,本年度共投放300门次公选课,两个学期共投放公共选修课180个教学班,选课学生达6800多人次。在学生学习网络公选课期间,每周发布学生注册、上课情况,督促学生网上学习,保证学习质量。

严格课程主讲人资料审查,严格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2016-2017学年全校课程总门次数为2385门次,其中教授授课为224门次,占总门次的9.4%;副教授授课为686门次,占总门次的28.75%。

3.4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

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2017年上半年,开展国家民委教改项目立项、结项工作,共申请立项7项,结项4项。 组织开展了2016年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立项及历年项目结项工作,共有13个单位的69项课题申请立项。其中“印地语教材建设”课题作为重大项目立项;“教育公平视角下网络公选课的改进策略”等6项课题作为重点项目立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心理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40项课题作为一般项目立项;“团体学习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等7项课题作为青年项目立项,学校共资助校级教改项目建设经费91.5万元。同时,有 23个历年项目结项。

3.5教材建设

完成学校2016年教材招标工作,确定6家教材供应商,签订了2016-2017学年学校教材供应合同。教材科完成了学校本年度的教材征订、发放工作,春秋两季共发放教材近 1300种,约12.5万册,码洋400余万元。组织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出版社教材巡展活动,为教师提供教材信息、赠送样书,拓展教师选配教材的视野。组织申报2015-2017年自治区特色教材项目30项,获批经费50余万元。出版发行特色教材《大学语文》、《财务分析》、《线性代数》等3种。

3.6实践教学建设

健全机构,成立实验管理中心,逐步建立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实践实验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通过实施国家级、省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程促进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依托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对实验室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建立了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和深化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了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了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平台、学科竞赛活动平台、实验实习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同时,依托“一月一站一协会一学社”,提供针对性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一月”即创业教育宣传月;“一站”即大学生创业服务站; “一协会”即我校大学生创业协会;“一学社”即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社。

开展了西藏民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申报工作、西藏民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进展报告以及关于我校推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导师推荐工作。根据教育厅关于《西藏自治区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修订了我校《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结项工作。完成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121项结项工作和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2项中期检查工作以及结项验收工作;举办了“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表彰大会”,对优秀项目以及指导老师进行奖励;开展了2016年国家级和西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已立项国家级项目35项,自治区级项目90项,校级项目45项;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有效加强了项目管理。

学科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各学院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参加各类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据挖掘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大赛”、“新道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精英大赛”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等25项,共计投入学科竞赛经费70余万元。

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加强规范管理、科学引用文献资料,杜绝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抄袭、拷贝、篡改已有科学成果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对2016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全部进行了学术不端检测。根据《西藏自治区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办法》要求,向自治区教育厅评选报送我校2016届优秀毕业论文,其中24篇学士论文获评为优秀论文,论文作者和导师各获得500元奖励,共计获得奖励24000元。

3.7教学管理建设

坚持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制度落实,强化教学管理,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方式。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发展实际和需要。2016年,制定出台《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教研室工作条例》等管理文件。上报西藏民族大学贯彻《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等。2017年上半年,教务处拟定、修订完善《西藏民族大学教研室标准化建设意见》、《西藏民族大学关于制定学分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西藏民族大学教学奖励办法》等文件3个,修订印发《西藏民族大学本科新专业申报办法》等文件20个。

3.8 学风建设

继续推进学风建设,巩固和推行前期学风建设工作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科研处等部门促进学风建设工作的联动机制,发挥各学院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能力;转变学生学风,提高学习效果;转变教师教风、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推进学风建设纵深化,探索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教务处和各学院先后组织了40多场报告,内容涉及师德师风建设、专业素养培养、反分裂斗争、科学研究等;教务处和学工处组织开展了“文明课堂”、“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团委组织各类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加各种级别的技能大赛。

3.9   德育教育

重视德育教育和第二课堂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重点主题教育等六大系列主题教育为抓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组织开展了党建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红色经典品读、红色教育基地寻访等活动。以“形势与政策”教学平台为抓手,围绕理想信念、时事政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法纪安全、创新创业、校史校情、综合能力拓展等八个教学专题,通过模块化教学增强育人效果。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思想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反渗透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不断筑牢抵制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的思想防线。在日常思想教育中,突出主渠道育人,建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持开展每年3月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通过主题宣讲、形势政策课专题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党团组织活动、班级和社团活动等方式方法,教育师生自觉抵御和防范达赖集团渗透破坏活动。大力开展网络行为与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抵御和防范有害信息的入侵,对思想认识模糊和出现问题的学生,采取校、院级领导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帮教。

3.10体育教育

        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针对性。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足球、篮球、排球、体育舞蹈、太极拳、羽毛球等共计14个选修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提高了学生参与锻炼的健康意识。根据教育部工作安排部署,做好学生体质测试。2016年我校共有8648多名学生参加了体质测试,测试合格率为87%,优良率为30%。

积极响应教育部“阳光体育”活动,组建了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组织开展了第53届运动会等全校大型赛事。派队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十八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陕西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全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校园组(西北区)的比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协会蹴球比赛等省级、国家级赛事,均取得较好成绩。

3.11教育受援与国际合作教育

学校受援工作按照“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合作共赢、高端突破”的原则,积极寻求教育部直属高校“6+1+1”、陕西省高校“4+1”对口支援工作新模式,抓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11名援藏干部优势,积极开展交流互访,落实了年度工作协议。

开展与对口援助高校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短期交流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按照对外交流合作处计划,与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各校教务处联系派遣交流生、联合培养生工作。2016-2017学年我校派出交流生、联合培养生、暑期生合计89人。

 

四、质量保障体系

4.1加强日常教学管理

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建立党委书记、校长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校领导直接责任人制度,实行重要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研究制度。充分发挥教学基本建设委员会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以过程管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民族院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细化学生阶段学习目标,实行学生学业预警制度。部分学院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引导学生学业发展。注重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帮扶,形成相关学院、教务、团学、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帮扶机制。

4.2创新学生管理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推动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以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熟练、务实高效、学生满意、家长学校放心的学生服务管理队伍为抓手,夯实学生工作基础。全校共有专职辅导员74名,基本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

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整合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内容,构建八大教育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全面结合。入学教育是特色,上好开学第一课。毕业教育是关键,确保毕业生顺利离校。法制教育是基础,树立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诚信教育是目标,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维稳教育是重点,确保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西藏区情教育、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网络政治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是抓手,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意识。假期安全教育是长效,确保学生按时返校。朋辈教育是示范,树立模范带头作用。

注重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在制定学校有关条例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成立学生督察组织,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平台。将106名品学兼优、工作积极性高的优秀学生充实到大学生文明督导中,指定2名指导老师,全面加强对大学生督导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岗位责任意识教育。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有很大提高,违纪现象大为减少。

全面做好公寓服务管理工作。推行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楼,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学生公寓,在学生公寓中设立党员、团员之家等。多措施提高公寓服务水平。加强公寓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主动性和积极性,全年来为学生提供贵重物品保存、宿舍登记报修服务共计1000余次,展出公寓文化宣传版画20期,开辟公寓24小时自习室12间,创设大学生公寓文化站,引导学生参与“静雅和”公寓建设活动。

真心关爱学生。扎实推进“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实行领导联系班级、支部和社团制度,在长期实行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的基础上,扩大到党员领导干部、班主任入住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建立了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教育队伍。目前,学校共配备心理咨询专职教师2人,兼职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2人,心理学硕士6人。学院设立心理辅导老师共12名;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共268名。加强新生心理测评及心理建档工作,完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心理测评、咨询、课程、活动、干预、社团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

积极做好学生“奖、助、医、贷(偿、退)、补、减(免)、勤”等工作,不断落实资助政策,加大资助力度,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工作宗旨,努力使家庭困难的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帮助。完成了2016-2017学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建档工作。2750人享受2016年春季国家助学金,2528人享受秋季国家助学金资助。发放金额共计628.15万元,受助学生占全体学生总人数的52.5%。全年来,共为我校大学生提供了281个勤工俭学岗位,发放了89.92万元。

4.3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在教务处设立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不断加强校级教学督导力量,及时充实教学督导队伍。各学院也相应调整了二级教学督导,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督导组的工作思路。继续坚持校级教学信息员制度,及时收集和反馈教育教学工作信息,重视从学生层面开展对本科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价。

开展多渠道教学监督工作。开展领导干部“听课月”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课堂了解和掌握教学动态,发现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两级教学督导针对新进教师、新开课等重点开展听课工作,有针对性地获取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听课信息,督促改进。开展公开课和观摩课活动,引入不同主体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和评价。继续执行《西藏民族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以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相结合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评价。2016-2017学年学生网上评教参与率达到90%以上,领导干部听课70余人,听课总数达274次。

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机构建设。科学规划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人员编制,明确职能,向学校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建设的意见》,以进一步发挥好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的作用。深入教学管理一线,通过走访调研和分析,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建议。改进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方式方法,督促各学院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过程。

4.4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及评价

          通过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我校本科教学的主要指标达到了教育部的要求。数据汇总表如表3所示。

 

 

序号

指标名称(单位)

指标值

1

全日制在校生(人)

10075

2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比例(%)

85.84

3

教师数(人)

585

4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42

5

生师比

14.47:1

6

教学仪器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2868.92

7

当年新增教学仪器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3916.54

8

生均教学仪器科研仪器设备值(元/人)

12091.16

9

馆藏纸质图书(万册)

130.4

10

生均纸质图书(册/人)

122.52

 

11

电子图书(万册)

167

电子期刊种数(种)

5915

1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151800

其中: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33946

13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人)

15.07

14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人)

3.3

15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1804.27

16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人)

2100

17

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94.51

18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806.33

19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669.88

20

实践教学实验经费支出(万元)

288.5

21

实践教学实习经费支出(万元)

381.38

22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2385

23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31

24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100

25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9.4

26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9.85

27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97.45

28

体质测试达标率(%)

87

29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78.74

表3                           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汇总表

4.5积极开展专业评估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继续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6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高校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决定组织开展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调整提供实证依据。一方面,从结构、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方面对专业现状进行诊断分析,锁定优势专业、预警劣势专业,为学校开展大类招生、专业合并、专业转向等变革提供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对专业现状的定位与诊断,能够帮助专业更加准确地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专业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向。

五、学生学习效果

5.1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学生对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对学校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实行“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专业课外实践、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社会实践的做法表示赞同。对开展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树立诚信考试意识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对教师教风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的明显改善给予肯定。学生对在校学习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同时,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设备利用率,增加实训场所。大学生学业满意度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的性别、家庭来源、家庭状况等社会因素影响学生对学业满意度的评价。

5.2毕业、升学与就业

2017年我校应毕业本、专科和专升本学生2442人,其中本科学生,应毕业1994人,实际毕业1991人,毕业率为99.85%。2017届本科毕业生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有1987人(包含双学士学位11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97.45%

2016年8月31日,我校2016届2714名毕业生中,2137人顺利实现就业,初次就业率达到78.74%。截止2017年2月8日,我校2016届2714名毕业生中,2433人顺利实现就业,年终就业率达到89.65%。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去向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考研。

5.3社会评价及声誉

近五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2012年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名列全国高校就业50强。毕业生巴桑顿珠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之星”,被授予“西藏第一位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称号。学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最美乡村医生”布琼、“最美消防员”阳军、“CCTV年度慈善人物”玉卓玛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的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高校就业及人才培养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学校在进入调查的42所省属本科院校中毕业生满意度排名第4位,用人单位满意度排名第13位,其中对毕业生在单位工作的稳定程度的满意度排名第1位。

六、特色发展

我校在长期的本科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了致力于“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一切从西藏实际和需要出发”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办学宗旨,形成了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本科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为契机,将本科教学工程和质量工程建设作为抓手,全面落实“十个新突破”和“三三六”党建工作要求,在系统总结“十二五”以来全面工作基础上,依据学校近期和远期建设目标,谋划制定学校“十三五”事业规划及各项工作目标,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调整结构、转型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教研室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教师培训和考评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教考分离,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等措施,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修订基于学分制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建立创新实践课程平台和实践实训基地,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6.1做好顶层设计,调整结构,转型创新发展 

学校抢抓机遇,做好顶层设计,集思广益,制定了“一一三三二六六”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实施“一个战略”(调整结构,转型发展),贯彻“一个要求”(抓机遇,保稳定、促发展),定位“三个方向”(服务国家治藏方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抓牢“三件大事”(稳定、发展、改革),用好“两个抓手”(一手抓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一手抓应急处突和常态工作相结合的稳定安全长效机制),把握“六个重点”(学科建设、协同创新、队伍建设、基层基础、五教创新、依法治校),推进“六个工程”(民族团结教育工程、民大转型发展工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高端人才培养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到2020年,为实现与全国高校同步科学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一流民族大学奠定扎实基础。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始终坚持从西藏实际和需要出发,坚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培养多规格、多层次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在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类型定位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上,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学科专业设置直接对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藏字号”、“民字号”优势学科专业群,既体现了普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属性,更融合了鲜明的西藏地域特色。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课内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以“用得上”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坚持高水平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与专业综合改革相结合,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实践实验教学,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区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构建完善的实践实验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6.2夯实基础,扎实推进质量工程

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文件和数据建档工作,形成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共识,通过数据库填表,形成数据分析报告;深入梳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问题整理后向学校领导层汇报,以便在决策中参考。

  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本科教学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西藏民族大学教学名师评选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教学贡献奖评选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教研室工作条例》、《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西藏民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意见》、《西藏民族大学本专科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本科阅读学分认定办法》等规章制度,修订了《西藏民族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一步凸显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规范日常教学管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加强专业建设,重点投入资金,强化就业导向,紧密结合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数量,狠抓质量提升,同时,筹划专业评估工作,开展专业退出机制,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加强专业建设的督查跟踪,积极筹备专业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

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强化教研室工作,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制度约束和业务培养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师德水平。积极探索试点教考分离和适度淘汰制度,严格落实学业管理制度,实行学业预警机制,学风建设不断深化,人才质量有效提高。扎实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大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以竞赛促教学成效显著。

6.3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了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和深化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了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了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平台、学科竞赛活动平台、实验实习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同时,依托“一月一站一协会一学社”,提供针对性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一月”即创业教育宣传月;“一站”即大学生创业服务站; “一协会”即我校大学生创业协会;“一学社”即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社。

学校总结近年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事项、成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推荐两名教师进入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根据国家及自治区教育厅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校情,修订《西藏民族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体系、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步伐;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4学分制改革

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通过多方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办法》,并正式颁布施行,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家推行和实施本科培养学分制改革的高校。学分制从2017级开始实施,实施弹性学制、学分累计、转换及互认等。为保障学分制改革顺利进行,制定了系列配套文件《西藏民族大学本专科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本科阅读学分认定办法》、《西藏民族大学学生导师制》等管理办法。在办法中明确创新创业学分的取得方式、认定方式、学分置换方式、阅读学分规定了量化、记录、取得等方式。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7.1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主要问题

学科专业结构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和西藏经济社会建设之间不完全匹配。校内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缺乏特色,专业建设重外延轻内涵;主动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评价、调整、发展的管理机制有待形成。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要求落实不够扎实,质量不高;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不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利用率不高;产学研合作还不够深入。

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有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对本科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够,本科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教学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中存在学风、考风不端,一些学生自我约束力差,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7.2下一步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学科专业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调整联动机制,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提升改造传统专业,建立专业评估机制,定期对专业进行评估和诊断;加强理工医科类,高新技术类应用性交叉学科专业建设。认真落实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从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和教改项目等方面提升学科专业内涵,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应用创新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创新创业意识。切实落实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因材施教,深化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修改专业培养计划,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利用对口援助高校优质教学资源,扩大学生受益面,建立完善的联合培养本科生制度;积极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推出创业孵化基地和准备建立大学生创业科技园,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巩固学风建设成果,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工作。总结学风建设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建立学风建设促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教师实践实战项目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营造全员参与的教学氛围,通过团队式学习等形式,结合文体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结   语

2016-2017学年是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的重要学年。这一学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指导下,切实践行党中央关于“两学一做”指示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评促建及以评促改为抓手,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思路、明确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创新发展”,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和考评工作机制,加强试题库建设,试点教考分离,修订《西藏民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本报告是西藏民族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希望向社会如实、全面地反映学校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同时也是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展自我评估,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途径。

当前,全校师生正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引,秉承“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民大精神,以“一一三三二六六”总体发展思路为指导,沿着“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推动和内地高校的同步发展,努力把我校建成一所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

我校召开2020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大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藏大学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藏大在行动!
      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西藏大学
艺术学院举办2020年度研究生教学论坛
       为提高艺术学院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西藏大学
我校召开第五轮学科评估动员部署会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西藏大学